法门寺博物馆新展,再现盛唐繁华

人民日报 | 2022-07-14 10:38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成就了一座博物馆——法门寺博物馆。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提升,法门寺博物馆全新推出了"宁静的辉煌——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展览以法门寺出土文物为依托,以唐代社会为背景,充分运用现代展陈手段,全景再现"大唐"这一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社会场景、文明成果及价值追求。

唐人常"吃茶"

走进法门寺博物馆,成"品"字分布的东、西展厅和"珍宝阁"的仿唐建筑,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之前的大唐盛景。

据了解,依次在这三个展厅内展出的以"宁静的辉煌——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为主题的展览,展陈总面积2800平方米,分别通过"宝塔千秋 檀林经典""地宫再现 舍利重光""交流互鉴 文明印记""金烁银耀 唐宫风华"四个单元内容,共计展出法门寺出土文物160件(组)。其中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僖宗李儇御用的金银茶器,实证了陆羽《茶经》中记载的古人制茶和吃茶的唐代茶道。

在人们的心目中,唐朝始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一个最令人向往的国度,唐朝具备了所有今人对古代美好的想象。在优美动人的诗句里,在工笔描绘的画卷中,在凝固信仰的崖壁上,我们无数次回望这个让世人魂牵梦萦的辉煌时代,想象着盛世大唐的生活到底是什么样?

中国是茶的故乡。唐人精致的生活中自然少不了茶。据史载,到了唐朝,随着茶叶生产水平的提高,饮茶之风普及,"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很多文学家、诗人饮茶作诗以示风雅,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帝王将相。那么,唐人究竟是如何用茶的呢?

据了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僖宗李儇御用的金银茶器,按照用途,分为储茶器、碾罗器、筛茶器、储盐器、煮茶器五部分,材质均为银质鎏金。其中,茶器的银茶罗子重1473克,银茶碾子和碢(tuó)轴加起来重1693克,工艺极为考究,这也是茶文化界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最为完整的唐宫廷金银茶具。

从这套茶具可以推知,唐人"吃"茶过程十分考究,先把茶叶从茶笼中取出,经烘烤后,用茶碾子研碎,再用茶罗子筛过,将细茶末收入抽屉中,水烧开后,先加盐,后取出茶末投入锅中烧煮,然后用茶碗分盛

古人为何把饮茶叫做"吃茶"呢?据《茶经》记载,神农氏发现茶开始,古人最初用茶作药用,但煎煮味苦涩,后发展为"茶羮",这种茶羮混合了葱、姜、花椒、大枣、桂皮、橘子皮、薄荷叶等料物,另外也会加盐,所以叫"吃茶"。

到了唐代,讲究茶道的宫廷、寺院和文人雅士追求茶的真香真味,注重制茶饮茶的程序仪式感,主要是品茶,但仍沿用"吃茶"的说法。

唐人喜用香

人常说"闻香识人",但"香"并非只有现代人用。古人信奉"香气养性"。在唐代,用香更为丰富,除用香熏衣香身外,唐人宴客会友、独处默坐、案头枕边、灯前月下,都少不了一炉香陪伴,可以说,唐人的生活中处处弥漫着缥缈幽香。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蛾团花纹银香囊,是迄今发现唐代香囊存世中制作最精美、体量最大的一枚,其内置的陀螺仪原理,堪称当时的"黑科技"。"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从有关唐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香囊的用途之一也可能还用来暖手。

除了香囊,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唐懿宗供奉的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鎏金双凤纹五足朵带银炉台。

香炉是主要的焚香器具,也是朝会庆典、祭祀礼仪、宗教活动中的必备用具。据了解,这套璀璨夺目的熏香器錾有铭文,香炉可置于炉台上组合使用。不仅产地明确,制作年代清晰,而且器形雍容华贵,纹饰精致富丽,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香炉、炉台成组配套出土,在我国尚属首次。

唐人为什么会对香如此着迷?首先,佛教的盛行,香作为佛家仪式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成为流行;其次,香是一种礼仪,更代表一种文化,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香是君子、文人的象征。因此,在唐朝,香能点、能吃、还能斗,只可惜,关于唐人斗香的具体细节,史书中已经很难在搜寻到。

唐人爱丝绸

中国是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一匹匹华美的丝绸,让世界知晓了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也赋予了美与时尚一种新生之姿。

据法门寺地宫《衣物帐》碑记载:法门寺地宫出土武则天、唐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等皇室贵胄供奉的丝绸服饰700余件,包括30多个品类和10多种工艺,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质量之精、内涵之丰富,为唐代丝绸考古所罕见,堪称中华纺织奇珍、世界丝绸宝库。其中,尤以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最为精美。

关于"蹙金绣",古书中曾有记载,杜甫的诗句"蹙金孔雀银麒麟",描写的就是唐代顶级宫廷服饰极尽奢华与灿烂的"蹙金绣"。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衣式为典型的唐代仕女短袖上衣,即"半臂",长仅过胸。半臂用丝芯缠金线满饰蹙金绣折枝花,手工捻金线直径平均只有0.1毫米,最细的地方仅有0.06毫米,比头发丝还要细。而每米蚕丝芯上绕金线3000多圈,就是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也很难达到这样的工艺水平,令人匪夷所思。。

法门寺博物馆馆长任新来表示,这次新陈列,突出"以人为本"理念,综合了多年研究成果,运用新的科技手段、灯光效果及沉浸式体验,重点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法门寺佛教文化和大唐宫廷文化在时空演变历程中古今中外文明和谐包容、创新发展的深厚思想内涵,再现大唐社会的雄浑壮美,激励新时代传承中华文明的不懈追求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气魄。

文字、编辑 | 赵建兰

图片| 法门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