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移动互联时代广播剧的生存与发展
近些年,随着技术的进步,大众对于信息的接收渠道进一步扩大,移动互联网媒体逐步成为媒体传播行业的主战场,传统媒体或多或少受到冲击,传统广播剧受到传统电台收听率下降的影响,传播效能进一步下滑。但是,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的广播剧制作团队也在求新求变,从策划、制作到后续的宣发方面进行全流程的创新,在融媒体的时代让广播剧这一百年艺术形式焕发生机。
一、探索“微广播剧”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面对移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下行的压力,大众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移动终端成为大众工作之余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人们对于广播节目的收听方式也由仪式化的收听方式转变为了碎片化的收听方式。传统的广播剧每集的标准时长为25分钟到30分钟,尽管不少广播剧艺术水准高,但是大众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欣赏如此之长的一部广播剧。
在此情况下,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广播剧创作团队主动适应时代新动向,策划制作了系列微广播剧《龙场三部曲》,该剧每集控制在8分钟左右,大大压缩了广播剧的篇幅,使得听众能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收听广播剧。在该剧的创作中,创作团队围绕“微”狠下功夫,剧的篇幅虽然变短了,但是该有的制作流程和精细化打磨却一点不少。在剧本创作阶段,该剧的创作团队就始终坚持既短小精悍又主题突出,在保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完整的情况下,删减掉了传统广播剧中信息密度相对低的部分。著名戏剧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戏须先找矛盾与冲突,矛盾越尖锐,才会越有戏”。作为一部微剧,《龙场三部曲》在创作中,创作者进一步加深了矛盾冲突的数量和深度,使得观众始终有兴趣去听这部剧。 这部剧在动静APP《剧说很好听》专栏一经上线24小时点击率突破94.1万+,话题浏览破千万,是一篇独具温度和热度的作品。同时,在中广联合会、中国微广播剧微剧委员会举办的2023年微剧创演展播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由此被中广联推荐参与2023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评选,在初评中获得广播剧类二等奖。
二、内容的“年轻化”转向
移动互联时代,大众对音频产品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在信息匮乏的年代,广播电台播什么,听众就不得不听什么。而如今,听众想听什么,音频创作者们就要创作什么,音频节目也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只有产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叫座,听众相比从前有了更自主的选择权,这种选择本质上是对内容的认可。广播剧更是如此,只有内容足够贴近受众,受众才会为此付出时间成本。
近年来,令广播剧人惊喜的是互联网音频市场实现了异军突起,不管是音频类APP还是综合APP内的音频版块,其有效用户和用户粘度都在不断增长。我们从用户年龄来看,其用户中18至35岁的年轻群体占比最大,大约百分之八十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这个群体由在校大学生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为主,他们对互联网音频产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广播剧作为音频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要以用户为导向来制作广播剧。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2023年策划制作的广播剧《盖堡村的春天》就是讲述了“侗家七仙女”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带领下做短视频、直播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故事。该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现实生活中的“侗家七仙女”是由七个妙龄少女组成,其中年纪最小的14岁,年纪最大的也不过二十多岁。该剧将视角对准年轻人,以时下火热的电商直播带货为背景来进行叙事。节目于2023年11月3日在贵州广播电视台首播,同月相继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听、浙江电台交通之声、吉林健康娱乐广播、宁夏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台、动静贵州APP、音画贵州微信公众号等融媒体平台推送。节目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年轻听众的青睐,他们对侗族青年文化产生极大兴趣,纷纷表示想到贵州来体验一下侗族风土人情,感受一下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领略一下黔山贵水的自然美景。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三、广播剧“IP化”打造
IP指的是将知识产权应用于各种产品和服务中,以提升其独特性和竞争力,在过去的几年里,第七艺术电影在这方面成功案例颇多,广播剧的IP化打造却鲜有案例。广播剧和电影同样作为艺术形式,其同样具有IP化的潜质。比如2022年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出品的广播剧《乌蒙花开》就有结合文旅打造IP的潜质。该剧讲述了一名香港90后女孩从粤港澳大湾区来到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带领团队以产业扶贫的方式,在平均海拔超过2000米的“贵州屋脊”,带领乡亲们转变观念,发展特种农业,在贵州屋脊上种下一片花海的故事。IP打造通常分为四个方面,即定位、人格、运营、衍生。对于广播剧《乌蒙花开》来说,可以结合剧中90后女孩形象,打造一个卡通形象,针对“零零后”受众,赋予她专注、活泼的人格,展示一个做事认真,生活中又很是可爱的形象。以广播剧作为本体,在乌蒙山的阿西里西草原以及韭菜坪等旅游景点通过玩偶、雕塑等方式展示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在有相关资本和资源介入的情况下打造话剧、动画片、大电影,甚至可以在当地景区安排相关舞剧进行IP形象的多次售卖。最后,根据IP形象订制一批“零零后”常用的文具、衣服、包包等文创产品,从而将广播剧中的IP形象进行最大化利用。
广播剧诞生百年,从当年的“新媒体”的艺术形式到如今的传统艺术形式,广播剧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贵州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始终在广播剧上坚持优中创优,不断创新,以创作“微广播剧”、内容“年轻化”、“IP化打造”等方式使得广播剧在移动互联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杨旭 贵州广播电视台首席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