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证资讯丨航天电器:用0.02毫米的金丝连接星辰大海

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2025-03-06 06:00

在航天电器的接触件车间里,麻花针班组的21名女工正俯身于显微镜前。她们手中的镊子轻巧翻转,将直径0.02毫米的金属丝编织成万米高空航天器“血脉神经”的关键零件——麻花针。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铁娘子军”,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中国航天电子元器件的精度推向新高度。2025年初,她们捧回“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奖牌,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刻下巾帼印记。

摸着石头过河的“拓荒者”

回忆起2023年,当接到创建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的任务时,这个80%成员仅有中专学历的团队陷入迷茫。质量标准体系、数据统计方法、持续改进模型……这些陌生概念像一座座大山横亘在姑娘们眼前。

“我们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班长陈贵兰回忆起申报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的经历时感慨万千。面对陌生的评审标准,这群零经验的女工白天奋战生产线,夜晚挑灯研读材料,逐项对标、反复修改,多次邀请质量协会专家远程指导,屏幕两端常常亮到凌晨。三个月里,申报材料堆成小山,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改进建议。当得知从贵州省特级信得过班组“意外”晋级全国奖项时,班组全员热泪盈眶:“没想过能走这么远,但我们每一步都踩得扎实。”——180个日夜的鏖战,“草根班组”蝶变为行业标杆。

寒冷厂房里的“冰霜玫瑰”

2024年下半年,接触件车间整体搬迁至新厂房。

由于新厂房暂未通过评审,承担宇航级产品生产的产线不得不暂驻老厂房。然而空调设备已经跟随车间搬迁至新厂,12月的车间如同冰窖。每次一接到宇航产品任务,技术骨干熊水英就不得不往返骑行20公里,来回新老厂区完成产品制作。为保持手指灵活,她在工位旁备着热水袋,每隔十分钟就要焐手。“宇航级麻花针的精度要求比头发丝还小,手抖一下就前功尽弃。”某个周六,班组长突击检查时看见空旷厂房里,熊水英裹着臃肿的羽绒服,正用冻僵的手指组装关键批次产品。同事心疼地连夜从家扛来暖风机,微弱的热风裹挟着团队的牵挂,陪伴她完成最后的高精度针头焊接。

针尖上的“中国精度”

走进如今的智能制造车间,211台自动化设备奏响生产交响曲。通过规划产线布局,实现产线连续流生产,班组产线从原来的3条拓展到现在的15条,理论针头月产量达到2300万,合件月产量达到2000万。在人员减少62%、设备增加54%的情况下,产能逆势增长85%,将“不可能”变为“可能”。通过设备精益布局、结构优化、设备通用性改进及控制程序优化等手段提升设备生产效率及加工产品合格率,合格率从90%提升至98%以上,并累计节约成本783万元。

“手工能救急,但智能制造才是未来。”车间工艺主管韦文革带领团队开启“技术革命”,全体员工提出岗位改善435条,固化管理办法23项,操作及设备调试保养SOP 35份,培训课件29份。如今凝聚团队心血的“教科书”,正在培养着新一代的航天工匠。

相互托举的“温柔力量”

面对饱满的生产任务,班组形成了“共享妈妈”的“家厂联动”孩子集中照看模式。青年员工遭遇家庭危机时,除了上级帮助的外,班组姐妹也相互帮助。班长说:“我们不仅是同事,更是家人。谁家孩子生病、老人住院,总有人顶上工位、送去热饭。”班组的“心灵驿站”记录着50余次深夜谈心,十余次温暖进家庭,为班组的职工们化解过婚姻危机、育儿焦虑甚至购房困惑。

班组的这种温暖机制化作了大家前行的动力:在月产2000万只的攻坚期,车间的管理人员们白天处理各自的工作,晚上自觉至少组装500颗针体,车间主任张信芬也不例外。她从一线、线长、班长、主任助理逐步成长为车间主任,组装针体是她的拿手绝活。

为保障某重点型号任务,他们奋力拼搏。“看着火箭升空时喷薄的尾焰,我就知道那里有我们安装的小小针头。”陈贵兰望着车间墙上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眼中星光闪烁。

从手工操作到智能制造的跨越,从贵州深山到寰宇星河的接力,麻花针班组用二十年芳华诠释着航天精神。厂房里编织春天,显微镜下雕刻星河,用女性的坚韧与细腻,将中国制造的精度推向极致。在追求卓越的征程上,这些绽放在精密制造线的铿锵玫瑰,正以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昂扬姿态,续写着中国航天的巾帼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