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非遗 传承开新】秋风入怀·觅纸山河|贵州土纸手帐创作暑期研学体验营之走进丰子恺的抗战岁月活动圆满举行!
秋风引墨忆峥嵘,纸山有迹载丰华。8月22日-8月23日,由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主办、贵州广播电视台事业部承办的“【大美非遗 传承开新】秋风入怀·觅纸山河|贵州土纸手帐创作暑期研学体验营之走进丰子恺的抗战岁月”活动在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成功举办,活动分为亲子场和青年场。现场,大家以手帐为舟,一面绘写黔地山野的生机,一面铭记抗战精神的重量。让传统工艺与民族记忆,在笔尖鲜活重生。
美术馆艺术鉴赏环节中,主要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专职画家、典藏展陈部副主任傅斌和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社教公关部副主任阮珊珊带领现场的亲子家庭和青年们参观《山河万里——丰子恺抗战漫画作品展》。他们以丰子恺先生的漫画作品展为媒介,生动讲解了作品背后承载的抗战历史,引领大家感受其在烽火岁月中所彰显的深沉爱国情怀与不屈文人风骨。现场观众凝神聆听,跟随两位老师的讲解细致观展,沉浸于这段充满力量的艺术与历史对话之中。
下午“土纸手帐创作”环节邀请到了贵州梅子留香品牌创始人陈梅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土纸的世界。陈梅老师以《造纸术之“细看植物纤维”》为主题,为大家介绍了贵州土纸的制作与特色。她讲到,贵州土纸的原料多来自自然生长的植物,如构树、竹子、桑树、亚麻和剡藤等,这些纤维材料经传统手工处理,才能变成一张张富有生命力的纸张。
在我国古代,“造纸”需经历捣浆、抄造、晾晒等十多道复杂程序。而为什么造纸术唯独诞生于中国呢?陈梅老师指出,这与中国古代两道程序密切相关——丝织工艺中的“漂丝”与“漂絮”。正是在处理丝纤维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让人们发现了纤维悬浮成型的原理,从而逐渐发展出以植物纤维为原料的造纸技术。这一古老智慧的传承与迭代,才让纸的文明得以延续。
每一页手账,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幅作品,都是内心与世界对话的痕迹。活动现场,大家迫不及待地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土纸手帐,以贵州花草纸为底,绘制出多元的手帐作品。有的将贵州的壮丽山水绘于纸面,记录旅途的风景与感动;有的以贵州美食为主题,生动勾勒出舌尖上的酸辣鲜香与市井烟火;还有的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画面,传递对贵州深厚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此次“土纸手帐创作体验”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手工之旅,更通过“山河万里——丰子恺抗战漫画作品展”和古法造纸艺术工坊两大主题活动,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艺术与生活的桥梁。从抗战风骨中的家国情怀,到古纸新作里的文化传承,大家已共同走过一段充满温度与思考的时光。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土纸背后的故事远未结束。
未来,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将继续推出贵州土纸系列体验活动,期待与您再相约,一同感受传统手作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