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盛宴》第二季| “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贵州人是这样养成的!
在贵州重峦叠翠的山区中,以都匀市为代表的黔南地区,民间世代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都匀老百姓对酸的喜爱,而他们口中的酸是贵州丰富多样的“酸”中广受欢迎的红酸,这种酸,香浓、醇厚。当地人都说,红酸的发源地就在都匀、三都、丹寨、麻江一带,人们对“酸”普遍而深层地喜爱,在都匀城中尤为明显。
说到这,可能有人不禁会问:贵州人这么喜欢吃酸,酸到底怎么来的呢?在《天工开物》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食盐可根据来源分为:海盐、井盐、池盐和土盐等六种,然而贵州不沿海,没有海盐出产,同时没有盐湖、盐井等,因此,食盐只能靠从同属西南地区的四川运入。但是,由于古代交通以及商贸发展程度较低,导致运输困难,同时又因为古代盐税高,所以运输至黔地的食盐,价格也难以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因此,贵州地域内长居的少数民族形成了以酸代盐的饮食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贵州人嗜酸的饮食习惯也一代代延续下来,从而创造了万物皆可制酸的烹饪技艺,以及处处皆酸的本地饮食特色。
食客要云的美食随笔《酸食志》中写道:“真正把酸作为日常最重要口味的,却是西南的贵州,而且贵州的酸,酸得透彻,酸得深入人心。”贵州的酸如何酸得透彻、深入人心?小编带你浅尝几款。
黔南州的独山三酸是贵州酸味江湖里不容忽视的存在。盐酸选用青菜作为主要原材料,吃起来清香脆嫩,酸中有辣,辣中带甜,甜中有咸;虾酸选材于本地的新鲜小河虾,成品气味浓烈,酱香味十足;有着令人闻风丧胆气味的臭酸让不少外地食客望而却步。
在贵州,酸作为调味品,还有充满想象力的广阔天地。
黔东南的红酸也叫毛酸汤,是将本地特产的毛辣角(西红柿)剁碎,加入盐、酒密封在土陶瓷罐中。发酵好的毛辣酸,酸味浓郁,佐以木姜子野薄荷,制成酸汤鱼火锅,汤色红亮明艳,鱼肉滑嫩入味。
图片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黔东南白酸汤的制作则是以米汤为原料,在活性酶的催化作用下,发酵产生酸味。酸爽回甘的白酸汤,不仅可以直接饮用,也是制作酸汤火锅的重要原料。
图片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鱼酱酸制作技艺是黔东南州雷公山麓苗族同胞在长期生活中自主研制出的一种传统美食。其技艺主要采用鲜红辣椒和野生爬岩鱼、泥鳅、钢鳅等小河鱼为主要原料进行制作,发酵过程中还加入了香禾糯酿制的米酒,使得鱼酱酸的风味独特,味道鲜美。
图片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贵州的酸可不止于此,腌酸、酸菜酸、糟辣酸、酸笋酸、酸萝卜酸……可谓是“流水的贵州食谱,铁打的贵州酸”。
图片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酸味,贯穿贵州人的生活,酸味美食填满贵州人的胃。从最初的不得已而食之,已然转变为他们难以割舍的家乡味道。
3月5日
周日21:30
贵州卫视出品
习酒·窖藏1988独家冠名
大型美食探索纪录片
《贵州盛宴》第二季
邀你共品黔南州·底味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