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丨破茧成“新”化屋书写乡村振兴新范式
在近期举行的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贵州的民族服饰闪亮登场,赢得广泛关注。借着这一波热度,黔西市化屋村的绣娘彭艺又接到不少订单。“一年订单在500单以上,销售总值在七八十万,除了在贵州销售,还销售到了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绣娘彭艺告诉记者。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时指出,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回忆起那天的情景,绣娘代表彭艺仍激动不已:“总书记很关心我们的苗绣产业发展情况,制作方式、价格、销路都问了,非常关心我们,叮嘱我们要传承好、发展好苗绣产业。听了总书记的勉励,我特别受鼓舞,我将牢记嘱托,在传承苗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谋求多元化跨界、融合创新,把苗绣发扬光大。”
彭艺自小学习蜡染和苗绣,2019年,创立了苗绣蜡染工作室。2021年6月,她又将工作室规模进一步扩大。现在,彭艺与高校合作,开发出创新服饰、家居饰品等多种创意产品,带领50多名绣娘在家门口就业。
苗绣产品订单不断,村里的小黄粑也生产不停。在化屋村,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村民家中,亲手包制黄粑,祝福村民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
亲切的话语不仅温暖了村民们的心,也激发了大家拼搏进取的干劲。如今,小黄粑已成为化屋村推动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化屋与邻村联合成立起食品公司,打造化屋黄粑品牌。通过创新品种和口味,不断打开销路,每年的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山水苗韵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石涛表示,未来要在口感、口味等方面下功夫,不仅要提高产值,还要带动更多的当地村民就业,让大家的日子过得像黄粑一样甜美。
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来到乌江六冲河段化屋码头,沿江岸步行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在化屋村的环境监测站,工程师正利用无人机对水体进行采样,随后进行藻类智能分析。
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龙越表示,AI分析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可以对藻的优势种、藻的密度以及藻的生物量这些指标进行监测,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水体的健康情况,并且能够预警是否会发生水华爆发(藻类过度繁殖)等危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苗家文化,化屋村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推出了滑翔伞、直升机等一批新兴旅游项目,吸引不少游客。去年,旅游综合性收入达1.6亿元。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如今,化屋村正抓住产业振兴这个关键,大力推动苗绣等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描绘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黔西市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肖阳群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对化屋村有始终不变的牵挂,有一以贯之的关心。化屋村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持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创新活力,努力形成了苗绣生产、展销、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下一步,村支两委也将继续带领好群众,用“一针一线”牵起传承与发展,织就化屋村的锦绣新生活。
来源 毕节台 罗大富 黔西融媒 祁德超 刘雨昕
记者 张婷(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