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男孩6岁起照顾残疾爸妈,帮妈妈打针,常年只吃青菜土豆

科教健康频道 | 2020-08-31 08:24
云南省会泽县曾以“山多人穷”著称:山区占全县面积95.7%,总人口106万,38万人居住在高寒、冷凉深山,贫困人口近20万。 在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这个每年地方财政收入仅12亿元的国家级贫困县,举全县之力,在一年时间,建起国内规模最大的安置区,10万人从深山搬进“新城”,开始新的生活。 

说起妈妈的病情,9岁的周宗松流下了眼泪。

 

去年3月,贫困户张发翠一家,从云南省会泽县牛泥潭村,搬进了县城集中安置点的新家。

老家破旧的土屋里,值得搬进城的家具不多,唯独这两个和她9岁儿子周宗松一样高的药柜,不得不带。

药柜共4层,密密麻麻摆放了近百种药物,大部分是各种针剂。

从6岁起,周宗松就成了这个药柜的管理者。

周宗松根据妈妈要求,配好吊瓶水。

不用张发翠指挥,周宗松已经可以熟练地按品种、剂量和操作要求,配好用于治疗痛风病、心脏病、支气管炎的吊瓶水。

药柜一侧,挂满了从今年一月以来使用过的输液管,大概有100多根。

周宗松用注射器打入稀释青霉素的液体。

周宗松用皮筋扎住妈妈扎针的前臂,用手轻轻拍打,让皮肤下的血管显现出来,再用蘸了消毒液的棉签涂抹。

在儿子协助下,张发翠用变形严重的手,完成了穿刺。

给妈妈扎好皮筋后,周宗松紧握妈妈的手,协助妈妈给自己扎针。

接着,周宗松用胶布对穿刺部位进行固定,连接上打点滴的药剂,调整药水流动的速度,确定妈妈没有不适后,他回到了自己房间做作业。

他算好了时间,在妈妈需要换药前,又会再次出现。

周宗松帮妈妈打完针后,开始做作业。

张发翠被痛风折磨快20年了,每两三天就要打一次点滴,一次打3、4个吊瓶。

在农村生活时,交通不便,去一趟医院不容易,也为了省钱,张发翠从昆明批发药物,在家里治疗。年轻时,张发翠在村里当过兽医。

她没想到,她学会的给动物配药、扎针的技术,最后都用到自己身上。

进城后,她依然选择在家治疗,除了省钱,还有另一个原因,“我是超剂量用药,医院和社区不可能违规给我用药”。

因为痛风,张发翠四肢已严重变形,她不得不向儿子求助。

张发翠的双手、双脚及身体其它部位严重变形,生活几乎不能自理。

协助张发翠打针的工作,之前由大儿子周宗磊负责。

因为家庭糟糕的处境,15岁那年,读初二的周宗磊选择了辍学,和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去了昆明。

对这个家庭,他怀有复杂的感情,有身为长子的责任,也混杂了对命运的埋怨。

周宗磊心疼家人,他在餐厅打零工,每个月工资2500多元,其中2000元都给了家里。他也偶尔向母亲抱怨,当初没有让他继续留在校园,在外打工多年后,他认识到,“没有学历,这辈子就这样了”。

哥哥走了后,照顾妈妈的责任,落到了周宗松身上,那年他6岁。

周宗松6岁起就在妈妈指导下配药,协助妈妈打针,动作娴熟而专注。

张发翠的上半辈子,命途多舛。

6年前,丈夫因心脏病去世时,儿子周宗磊12岁,周宗松3岁。对一个身患痛风、心脏病、支气管炎,四肢严重变形,几乎失去劳动力的农村女人来说,要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丈夫去世第二年,张明才走进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小家。他比张发翠大6岁,勤快、肯干,帮助她打理家里的田地。

但张明才的出现,并没能扭转这个家庭的局面——他也是个残疾人,右眼失明,左眼弱视。

进城前,他在地里刨食,进城后,他在工地打零工,一个月能挣1500多元。

张明才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弱视,把脸贴在书本上才能勉强看清字。

2018年,是张发翠一家处境最艰难的一年。

这一年,张发翠的脚变形进一步加重,同时患上了白内障,而张明才也出现了视网膜脱落,“走也走不动,看也看不清,那年老二才7岁,多亏了他照顾我们”。

最终,在亲戚帮助下,夫妻俩凑了16万元,到昆明做了手术。

昆明之行,让张发翠一家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

这笔治疗费,有一半通过医保报销,另外8万元,至今无法偿还,亲戚们知道张发翠的难处,没有催促,但这始终是她的一块心病。

两个并列摆放的四层药柜,从农村老家带到了县城新家。

2018年,张发翠几近瘫痪,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床上度过的。

张明才因为视力残疾,无法为妻子配药和打针。周宗松除了管理药柜,还要照顾继父和妈妈。“家里离学校远,孩子早上5点起床,烧好开水,把我吃的药、要用的东西放在床头,然后去上学,中午一下课又跑回来给我做午饭”。

周宗松每天做两到三顿饭,都是青菜、豆腐、白米饭。学校提供的营养早餐,是他吃得最好的一顿。

做饭、做家务,周宗松还要照顾卧床的母亲大小便。

张发翠看得心疼,她说,农村老家路不好走,为了她,孩子每天要往返两次,走两个多小时,“他过得苦,心理压力也大,他害怕,怕我不在了”。

即使家庭条件艰苦,周宗松依然是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他的刻苦用心,一直保持到进城之后。

妈妈病情稳定时,在全班53名学生中,他能排到前三。

周宗松说,他怕给妈妈打针,因为妈妈会很疼,他将来想当医生,可以给病人解除痛苦。

家里的收入和支出,周宗松其实算得很清楚:

收入:一家四口低保,每月共1000多元;哥哥在昆明打工,每月给家里2000多元;继父工地干活,每月1500多元;爸妈的残疾补贴分别为140元、70元,加起来每月约5000元。

支出:妈妈每天三包治痛风的中药、每两三天注射一次,每月药费3450元;继父每月用药近1000元;家庭开支每月2000多元,维持基本生活。每月约有1000多元亏空,不够的部分,张发翠会找亲戚借一些。

社区居民自发关爱张发翠。张发翠独自在家时,常帮她在小区内活动和买菜。

7月18日,周六上午,周宗松做完作业,准备带妈妈到菜市场买菜。

他喜欢新城里的生活。有新房,有干净的街道,“以前在农村,妈妈每天只能躺床上”,周宗松说,现在一有时间,他能推着轮椅,带妈妈出去走走,“我想让妈妈快乐一些”。

妈妈的轮椅便宜,推起来费劲,但看着妈妈开心,周宗松也就开心。

午饭后,周宗松背着书包推妈妈出门透气,然后去上学。社区志愿者会帮助张发翠回家。

从家到菜市场只有一里路。周宗松推推歇歇,穿过小区,穿过街道,路过高速路桥下,穿过新修的四车道大马路。

路上的所见所闻,都会成为母子聊天的话题。尽管进城已经一年多了,但城里的日子,还是让他们觉得新鲜。

周末时,周宗松推妈妈去买菜。

菜市在综合市场的中间。前往菜市沿途的摊主、店主,对这对经常出现在这里的母子,都已相当熟悉。他们用“很了不起”,评价这个9岁的男孩。

周宗松推着妈妈,和一对推着童车的阿姨相遇。

到了菜市,入口设置了拦车的地杆,周宗松把妈妈扶下来,把轮椅折叠,从地杆之间拉进去,再打开轮椅,扶妈妈坐上,推到菜摊。

周宗松把轮椅折叠起来,通过隔离栏,再打开让妈妈坐上。

周宗松的采购清单很简单,大多是青菜、土豆、豆腐老三样。

似乎每个摊主都认识这对母子,他们用善意的目光,向张发翠和她儿子发起邀请,请他们去自己的摊位买菜。

一位市场管理人员说,这里的摊主都有一份默契,只要是张发翠母子来买菜,价钱一定是最低的,分量一定是最多的。

“这里很多摊主,是易地扶贫搬迁过来的,生活都不容易,愿意互相帮助”。

妈妈变形的手从钱包取钱困难,买菜付钱,都是周宗松完成。

妈妈挑好菜,周宗松从妈妈的钱包里掏出钱,递给摊主,把找零的钱装好,再交给妈妈。

张发翠的手变形越来越严重了,光是儿子掏钱的这个动作,她一个人完成起来都很困难。她不方便出门时,家里的菜就靠周宗松一人来买。

周宗松推着妈妈,到附近的手机店。妈妈的手机坏了好几天了,他想找人看看,能不能修好。

店主说,可以修,但需要大概半小时。

张发翠怯生生地说,“我们没钱,要是贵了,就不修了”。

店主说:“没事,我先给你修着”。手机修好后,店主只要了20元配件成本费。

周宗松推着妈妈,走走歇歇,看看新城,聊聊天。

“2018年,在老家床上瘫着时,我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

那一年,张发翠是在愧疚中度过的,她认为,是自己的病拖累了全家人,尤其是两个儿子。

“老大连初中都没读完,为了这个家去打工,省吃俭用给我治病”,她说, “那时老二因为营养不良,个头都没其他孩子高”。

周宗松在新城新建的小学读书。他说,从来没有想到还有这么好的学校。

一度看不到希望的她,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假如自己早点离去,也许是对这个家庭的一种解脱。但看着懂事的,忙前忙后的儿子,她又不忍心。

搬离阴暗逼仄的老屋,进城之后的张发翠,对未来的向往,替代了曾经的悲观情绪。

居住条件、孩子的上学环境、卫生条件……相比老家的日子,都好太多了。

易地搬迁为她的生活带来了转机,也让她对未知的日子,多了许多信心。“我相信,以后会好的”,她说,“我要努力地活着,再多活几年,活到儿子长大成才的那天”。

要照顾家里、照顾妈妈,周宗松少有业余时间,也没有兴趣爱好。他说,那些都不重要。

      为了帮助周宗松一家, 近期,腾讯新闻、腾讯公益联合新京报,发起了“为9岁小顶梁柱加油“公益项目,所筹善款,将用于资助周宗松小朋友的家庭。

来源:腾讯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