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快评丨克难!创新!从农民潜艇到国之核艇,一脉精神贯长河
高手在民间,六旬农民大叔自制“潜水艇”,居然还成功了。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7月初,一艘“国产潜艇”在安徽省含山县裕溪河后河胜武码头,下水试航。这艘重5吨的“庞然大物”被起重机吊起后放入河中,农民大叔张胜武启动开关后“潜水艇”快速驶向河心,航行时舰身平稳,试航成功。
网友们沸腾了,“真‘手搓潜艇’?厉害了!”从锄头到潜艇,这位农民大叔用锈铁焊出海平面上的中国“硬核浪漫”,没有实验室图纸又如何?田埂间长出的智慧,照样能潜进江河深处!
据了解,这艘潜艇是张大叔历时两年打造的,下潜深度达8米;驾驶舱内可坐两人;排水量约7吨、航速最少每小时4海里;耗资5万多元。张胜武说:“平时也没啥爱好,能做出来挺有成就感的,愿我们国家的国防力量越来越强大。”
这并非张大叔的“初航”。早在2016年,他就成功打造出初代潜水艇,十年间更斩获两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网友们笑了:“主要是材料搞不到那么好的,他要能把真核潜艇的材料搞来,估计也能造。”
当我们在为一条民间“大黑鱼”喝彩时,目光不由得投向更深邃的海洋。那里,真正的大国重器正无声巡航。中国核潜艇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部从“零基础”到跻身世界前列的自主创新史诗,凝聚着几代科研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之心。
上世纪50年代末,面对严峻封锁与复杂的国际局势,共和国决定挺进深蓝。起步当时何其艰难?科研人员手中,仅有零星的报纸图片和玩具模型作为参考。没有外援,没有资料,他们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的条件下,硬是“摸着石头过河”,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征程。奇迹诞生于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成功下水!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我们仅用十年左右,就走完了别人几十年的路,在世界核潜艇发展史上刻下了属于中国的惊叹号!如今,我们的核潜艇正默默守护着万里海疆的和平。
从张胜武在裕溪河畔自制的“大黑鱼”,到劈波斩浪于大洋深处的国之重器,两者在技术层级和应用场景上固然有天壤之别,却共同折射出中华民族骨子里那份“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张大叔用锈铁焊出的,是个体对梦想最赤诚的丈量;而大国重器的铸就,则是国家层面科技自立自强最雄浑的回响。
无论起点在田间地头,还是在秘密基地;无论目标是潜游家乡小河,还是巡弋万里海疆,那份“把不可能变成‘我去试试’”的勇气与执着,那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与智慧,正是驱动中国从江河驶向深蓝、从追赶到并跑乃至领跑的不竭动力。
致敬所有怀揣“深蓝梦想”的探索者,无论你是田埂间的发明家,还是实验室里的国士,你们共同书写的,是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中国创造”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