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川公路的百年巨变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4-10-17 09:51

黔川公路即今天的G210国道贵阳至崇溪河段,是贵州最早开建的一条通往省外的干线公路,经查阅人民交通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的《贵州公路史》第一册可知,该条公路于1926年开建,1928年贵阳至桐梓段先行修通。1934年11月,为围剿红军,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电令黔川公路未完工段限半年内通车,1935年6月黔川公路全线修通,全长310公里。这条公路穿过苗岭山脉北麓,跨过贵州第一大河乌江,越大娄山脉,北进四川盆地,沿线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海拔落差大,地势起伏不平,工程艰巨,耗时长达10年,所经乌江天险、娄山雄关、凉风垭、青杠哨、吊狮岩等路段山高峻险。

现G210线七十二弯路段

黔川公路,穿越历史与现实。‌《桐梓县志》中有关于蒙渡的记载,相传汉武帝派唐蒙出使西南夷,经此渡进入夜郎国,人们为了纪念唐蒙打开中原与西南夷通道的业绩,便以他的名字为渡口名,即蒙渡。如今,黔川公路‌在蒙渡上架起了现代化的桥梁。现在的忠庄、板桥等地名,也是清代驿道上忠庄铺、板桥铺等铺名。现代公路和古代驿道在黔川公路上重叠交错,使其增添了深厚的历史底色。1935年,长征中的红军激战娄山关,取得遵义大捷,四渡赤水后挥师向南,渡过乌江兵临贵阳,沿黔川公路上演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大戏,它又是一条红色的长征之路。

G210线娄山关路段旧照

1981年,黔川线作为国家干线公路包头至南宁其中一段。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川、重庆过往的大型货车剧增,作为西南地区出海大通道,G210线黔川段沿线的青杠哨、凉风垭、酒店垭一带仍然是上个世纪建成时的线型标准,路窄、坡陡、弯急,绝大部分路段仍属四级及等外路,通行能力差,抗灾能力弱,包括遵义到贵阳段也经常发生堵车现象,短则数小时,长则两三天。1999年,开始了泗渡至九节滩、崇溪河至捷阵溪公路的改造,上级投资和遵义公路管理局银行贷款4589万,开启了黔川线升级改造的先河,拉开了遵义公路管理局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序幕。

G210线娄山关路段修建公路老照片

2000年,开始桐梓至南溪口10公里,沿线零星54.2公里的改造。到2000年8月31日,G210线遵义境内全部消除泥结碎石路,实现“黑色化”。2004年,黔川线作为G210线文明样板路的一部分进行规范化建设。2012年,娄山关至泗渡改扩建,桐梓至娄山关二级路改扩建。2014年崇溪河至蒙渡,新站至楚米升级改造,乌江镇至核桃箐二级路改扩建。2015年,贵州省公路局将娄山关至泗渡,崇溪河至蒙渡,新站至楚米提等升级项目纳入“畅安舒美”示范路创建,其中,娄山关至泗渡段作为革命圣地A级景观进行打造,凉风垭七十二弯段按B级设计打造抗战公路。

现G210线娄山关路段

黔川公路百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当初简单有限的通行能力,到目前行车安全舒畅,旅游、服务综合体系建成,通过路网结构改造、地质灾害防治、灾毁恢复重建、危旧桥隧加固、红色旅游路建设等,大大提高了G210线黔川段供给和保障能力,目前,黔川公路遵义辖区内已全部建成二级公路。

本台记者: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