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甘溪泥山村特色产业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5-11-21 16:38

近年来,石阡县甘溪乡泥山村以“产业提质升级”为核心,盘活资源,借力科技,用足政策,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胜势”,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盘活“家底”,特色产业“破土出山”

背靠佛顶山,坐拥75%的森林覆盖率,山枞菌、竹笋等山珍俯拾皆是;得益于清泉滋养,土猪、土鸡、草山牛品质上乘。过去,这些“宝贝”藏在深山无人识。如今,随着安江高速穿境而过,佛顶山西收费站直达村口,“半小时出山、2小时入省”的便利交通网彻底激活了泥山村的发展优势。

村里精准布局,构建起“田间种养+村口集散+云端销售”的产业链。距收费站仅1公里的土特产交易市场日益红火,日均交易量超300公斤;通过“线上引流+线下直供”,泥山的山货源源不断销往贵阳、重庆等城市。目前,全村已形成200余群土蜂、300余头土猪、100余头草山牛、200余只山羊的特色养殖体系,土特产真正成了村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科技“赋能”,传统养殖“智慧升级”

“以前养羊靠感觉,现在养羊靠科学。”原脱贫监测户韦富感慨地道出了全村的变化。在农技专家帮扶下,他系统掌握了疫病防控技术,养殖规模也从10头扩大到50头,预计2025年家庭年收入将突破6万元,顺利退出监测户序列。韦富的蜕变,是泥山村推行“三化”管理模式的一个缩影。在生产标准化方面,科学改造养殖圈舍,推广“玉米+黑麦草”轮播技术,破解冬季草料短缺难题;在技术常态化方面,建立“专家+党员技术员+农户”传帮带机制,月月有培训,年服务超300人次。在质量可追溯方面,为土猪、草山牛佩戴电子耳标、建立饲养台账,让养殖、检疫等信息一目了然,实现“从山头到灶头”全流程透明化养殖。

村民王忠军的家庭农场是最大受益者之一。通过圈舍智能化改造和种养循环技术,他家80头黑山猪养殖周期缩短了20天,20头黄牛年出栏量提升了40%,还带动了多名群众就近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

政策“护航”,产业升级“乘风破浪”

“国家现在的政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就是要‘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甘溪乡泥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昌瑞介绍,紧密结合村情实际,制定了《土特产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包装标识,并与连锁商超、餐馆签订直供协议,大力培育家庭农场,推动产业从“散装”走向“品牌”。

过去,村民李道兵养殖的蜂蜜品质好,但寄出的蜂蜜常有退单情况,究其原因是包装不够严实,邮寄中容易出现损坏,消费者满意度不高。今年,村里对他家的土蜂蜜包装与邮寄进行规范指导后,解决了土蜂蜜包装难题,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

泥山村以现有特色产业为根基,进一步规范流程、强化监管、拓宽渠道,带领村民将“小特产”做成“大主业”。下一步,该村将加快建设农产品深加工车间,积极探索“文旅+消费”融合新模式,让“佛顶山脚下的美味”香飘更远,让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石阡县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李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