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贵州 有问必答丨喀西茄,美丽与危险并存的“绿色入侵者”

撰文:冉景丞 | 2025-11-21 20:56

虽然落叶树种的叶子已经在秋风的催促下逐步离场,但很多的黄叶并没听到号令,还在坚守着与树木相爱的那一份执念,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茂兰保护区的山峦依旧生机盎然。鸟如是,花如是,虫鸣也如是。

走在贵州蜿蜒的山道上,不乏看到一片奇特的植物:枝叶间垂挂着形似西红柿的小果实,未熟时披着西瓜般的翠绿花纹,成熟后则化为诱人的金黄,自带一份高贵的气息。然而,当你靠近那些叶片两面布满尖刺的植物时,那昂首的尖刺如同无声的警告,只待你的手伸来,便会教会你疼痛的感觉。这被当地人称之为“两面针”的家伙,并不是寻常的野果,而是彻头彻尾的“糖衣炮弹”,是“美女蛇”。它的大名叫喀西茄,一种美丽却危险的入侵者,正以隐秘的方式改变着脚下的土地。

这种原产南美洲的植物,如何跨越重洋来到中国的西南山区。或许早期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或许随贸易货物无意间潜入,真实原因如今已难以精确考证。但喀西茄已经遍布了南方各省,这种藐视性的扩散,展示了喀西茄强大的生存智慧,它的茎叶密布尖刺,让食草动物望而却步;叶片两面的针刺像是双重的防御系统,连采集标本的植物学家也需格外小心。这种全副武装的姿态,使它在新的环境中迅速摆脱了原产地的天敌制约。

而喀西茄真正的传播秘诀,藏在那些黄澄澄的果实里。剥开薄薄的果肉,里面是密密麻麻的种子,种子表面包裹着具有黏性的物质。当动物或路人无意间踩碎果实,这些种子就会牢牢黏在皮毛或鞋底上,开始一场不知终点的旅行。你行走在山道上,不知不觉成了它的传播媒介;你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成为它新的据点。这种巧妙的“搭便车”策略,让喀西茄在贵州的群山中快速扩张着自己的版图。

喀西茄的入侵并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而是静默彻底的。它生长迅速,很快形成密集的灌丛,抢夺阳光、养分和水分,排挤本地植物的生存空间。在云南、广西、贵州等地的茶园、玉米地和果园里,农民们发现这种带刺的植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它的根系分泌特殊的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发芽和生长,这种“化感作用”如同无声的“生化武器战”,杀敌于无形之间。更令人担忧的是,喀西茄全株含有生物碱,对人类和牲畜都有毒,且满身的尖刺而很少被取食,这使得它在野外几乎所向披靡。

喀西茄的果实虽看似诱人,却因有毒而不可食用。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特性,保护了它完成传播种子的使命。在它的原生地,可能有特定的昆虫或动物能够取食并帮助传播种子,且受到其他植物的竞争和自然天敌的控制,维持着生态平衡。但它已经勇敢地离开了原产地,这些约束已经消失,它已经展现出强势的入侵本色。

面对喀西茄的蔓延,传统的除草方式显得力不从心。徒手拔除会被尖刺所伤,机械清除又可能无意间帮助了种子的传播。那些黏性种子会附着在机械设备和衣物上,被带到更远的地方。更何况喀西茄有着强大的再生能力,即使被砍断,只要根系还在,就能重新萌发。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防范喀西茄的入侵呢?先留个悬念,文章最后作答。

喀西茄的故事,是人类活动无意间改变生态的又一个案例。在全球化的今天,物种的流动变得前所未有地频繁,而每一次不经意的引入,都可能带来生态系统的重组。喀西茄只是众多入侵物种中的一员,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提醒我们:世间万物皆有其位,一旦错置,平衡即被打破。

行走贵州山道,那金黄色的果实依然在风中摇曳,它的美丽与危险共存,它的坚韧与破坏同在。下一次当你在野外遇见不认识的植物,也许可以多一份留意:它或许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也可能是像喀西茄这样的“绿色潜伏者”。而我们能做的,是了解、预防和控制,让每一片土地保持它原有的生态韵律,让入侵者不再肆意扩张它们的疆域。

关于喀西茄,这些冷知识你也许感兴趣:

全株含有生物碱

喀西茄全株含有生物碱,对人类和牲畜都有毒,且满身的尖刺而很少被取食,这使得它在野外几乎所向披靡。

被我国列入第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喀西茄已被我国列入第四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成为重点防控对象。需加以防控与管理,以避免其带来的潜在危害。

最后回答文中问题:在小范围内,谨慎地开展手工清除,使用特制工具,妥善处理植株和果实,避免种子扩散。

对于大面积入侵,综合管理更为有效,包括替代控制(种植竞争力更强的本地植物)、生物防治(寻找专一性的天敌)和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重要的是建立监测机制,早发现早处理,防止新的入侵定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