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仟村
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侗寨
高仟村位于从江县下江镇北部,是宰俄、宰养两个行政村和宰雷自然村寨的总称,高仟(宰养)鼓楼和宰俄鼓楼2013年同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村两国宝在贵州侗族村寨中绝无仅有。高仟村建在一个长形和高山坝子上,一条小溪从寨子中穿过,寨子四周青山环抱,吊脚楼望山傍水。寨中沟渠交错,流水潺潺,池塘星罗,是从江难得的避暑侗乡,是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侗寨,是贵州省级风景名胜区从江景区的独立景点。
村子四面青山环抱,寨头林古树参天,一条清澈的小溪从高仟大山流出,自南向北从高仟大坝穿过,宰俄、宰养、宰雷三个自然寨分布在坝子的南、东部边缘,一栋栋吊脚楼依山势错落有致修建,黛瓦褐墙,栉次鳞比。
村寨属低中山切割温暖湿润轻秋风区,特点是气候温和,元月平均温度5℃,七月平均温度24.95℃,无霜280天左右。湿度高、雾罩大,日照时数少。雨量充沛。全村地表水主要靠天然降水补给,少雨季节溪流则由雨季中蓄储水层补给,村内溪流均为雨源型河流,地下水水源丰富,有众多自流泉水。
文物古迹
1.宰养鼓楼外称高仟鼓楼,鼓楼建于清雍正年间,为全木质结构,六根金柱穿斗,直至第十五层,外立檐柱十二根,呈放射形。从底层往上,利用瓜柱逐层收刹,十三层上顶端覆盖两层六角翘檐楼冠,为人字形斗拱结构,用五个陶瓷宝葫芦串联在一起,立面为十五层重檐,高26.6米。鼓楼内外柱基为柱形石墩垫脚,石墩高30厘米,直径50厘米,雕刻有花、鸟、虫、兽等图案。地面石板铺墁、中有火塘,直径2.1米。四周设有杉木凳,外侧半装木板壁,设一门进出,门上方彩塑“二龙戏珠”。鼓阁安置木鼓一个,长1.7米,鼓面直径0.28米,两面绷有皮革,一为牛皮,一为马皮。清嘉庆和光绪年间分别维修过,1985年就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宰俄鼓楼,相传建于清雍正年间。1986年修复。鼓楼平面为正八边形,为典型的“中心柱型”密檐楼阁式木结构侗族鼓楼。立面为十三层密檐,双楼冠。设落地柱16根,其中主承柱8根,檐柱8根。其造型优美,比例均衡,是侗族鼓楼建筑中的精品。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金左井,位于宰养村,相传建于清雍正年间,具体年代不详。井呈圆桶形,以青石雕琢砌成。外围以青石板铺成圆环状,井前低后高,最高处116厘米,低处104厘米。井口外径100厘米,内径80厘米,井沿高出青石地面30厘米。井沿下设一溢水口,宽17厘米,2010年被从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4.高仟石拱桥,位于宰俄村北面的高仟溪上,是下江至黎平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由打制青石砌成。相传建于清雍正年间,具体年代不详。桥东西横跨,桥面及引道均用青石板铺设,两侧用料石砌成。桥中部为单孔石拱结构,拱桥跨度3.36米,拱桥和两端引道总长50米,桥面宽3米。石拱桥地处高阡田坝尽头,缓缓流过的高阡河在这里犹如被刀斩断一般,桥北是连片的田园,桥南是近百米高的悬崖陡壁,桥东头建有一木结构庙宇,常有村民到此烧香祈求平安。桥北两侧受雨水冲刷造成部分塌陷。站在桥上,一边是连片的田园,村寨民居隐隐可见;一边是保存完好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河水经悬崖飞泻而下响切山谷。石拱桥于2010年5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俗文化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在中田侗族地区—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具有突出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艺术价直,于2008年6月已进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每当盛大的节庆活动(如春节、六月六、侗年、祭萨等),高仟村的侗族人民便会聚集到鼓楼、花桥、萨坛等地唱侗族大歌,侗族大歌是多人、多声部、无伴奏的演唱。
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场外人群呐喊助威,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如果两头“牛王”久斗不分胜负,人们就用大绳拴住两头牛的角,像拔河一样往后拉,解脱它们的搏斗,算是平局。如果一方输了,他们的彩旗就会被对方的姑娘们全部夺去。他们需要通过赎旗礼和对歌的方式才能赎回。得胜的“牛王”被披上红布,以示祝贺。
特色文化
制作侗布:做侗族服装的侗布,是用织布机手工制成,然后先用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而成的染料)浸染三、四次,每次染后清洗晒干,布才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布用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捣烂挤汁染成青色后,又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青而带红的颜色;将布晾干后叠在一起,涂抹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半个多月,直至侗布被捶打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根据手艺和捶打时间的不同,侗布的亮度也不同,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贵。
侗裙是由手工叠成数百个细细的褶,在长时间的挤压下定型后,成为短小的百褶侗裙。一件侗裙,从制作布料开始到完成,需要差不多3个月的时间和数十道工序。太过复杂的工艺和漫长的时间,使现在的侗家的姑娘们很少自己做侗衣,甚至很多女孩已经不会这门手艺了。只有在过节的时候才把母亲做的侗衣穿在身上,侗族年青女孩会将侗衣放到用薯根块作料的锅里蒸上数小时,这样蒸出来的侗衣既柔软不失青底带红的鲜艳。
美食
炒马蜂
采集好的马蜂窝,把马蜂幼虫取出,洗净。油锅烧热,放入花生,花椒,切好的已经风干的辣椒等多种佐料,加入精盐,炒至马蜂幼虫熟而入味,点入味精,既成味美色鲜的下酒美食。
烧酒
烧酒是最常用的品种,遍及全县各村。其制作工艺主要是,将籼米或糯米煮熟,倒出使之冷却后撒上酒曲。酒曲的用量为每10斤米约需放1~2两酒曲,将酒曲与米饭拌匀后,装进缸子中,约几天后就发酵成酒糟。然后将酒糟倒进大锅中,再往锅中放上烤酒专用的木甑等。烧酒还可用包谷制作。烧酒中以糯米烧制的为上乘,酒质最佳。
传统建筑
鼓楼
结构类型 : 其他
民族 : 侗族
高仟鼓楼矗立于高仟宰养村内,相传建于雍正年间,具体时间不详,迄今仍在使用之中。其建造技艺高超,装饰精美,且历史悠久,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中的艺术杰作和珍品,1985年就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左井
结构类型 : 其他
位于宰养村,相传建于清雍正年间,具体年代不详。2010年被从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井呈圆桶形,以青石雕琢砌成。外围以青石板铺成圆环状,井前低后高,最高处116厘米,低处104厘米。井口外径100厘米,内径80厘米,井沿高出青石地面30厘米。井沿下设一溢水口,宽17厘米。
禾晾、禾仓
结构类型 : 其他
禾晾、禾仓,建在村西头的鱼塘上,二层干栏式建筑,底层无遮掩,防火,减少鼠、蚁危害和通风干燥。禾晾建在禾仓附近,便于晾晒收纳禾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