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展播》| 《纪念屈原》

文体旅事业部 | 2024-06-07 23:47

《纪念屈原》

作者:陈才智

诵读:洪伯

节当端午,岁近芒种,万民悬艾以禳毒,九天食粽而纳庆。在这个极不平凡的仲夏,我想谈谈屈原的不平凡。

端午的节俗,有多种渊源,而最终皆归于文学家屈原——“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文秀《端午》);龙舟竞渡是想救屈原,食粽是希望鱼儿不要毁其尸身。大文豪苏东坡写过《六幺令•天中节》: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词作题目中的天中节,即端午节,原因是此节的正时是午时,日在中天。苏轼的这首词,将读者带入宋代端午节的情境。上片末尾所谓“诵君赋”,就是吟诵《离骚》等楚辞作品,来凭吊作者屈原。凭吊的目的在词的下片——楚国灭亡,原因何在?由此提醒读者——若不想再重演悲剧,就要牢记教训。什么教训?放逐贤能的教训。

纪念屈原,自然不能无视楚国,当然,楚国背后还有楚辞。中国地理有南北之别。北方山水硬朗清旷,南方风光烟雾缭绕。南北长远的空间距离,造就社会风俗以至文化面貌上的南北差异。中原为礼乐之邦,江汉则浸溺于淫祀;北方哲学的主流,是孔孟的入世务实;南方哲学的趋向,则是老庄的出世蹈虚。如果说,《诗经》焕发出来的礼乐精神,是北方理性务实精神的体现,那么南方虚灵精神在诗歌上的代表,则是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至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以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专指以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所谓“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楚辞的本义,泛指楚地的歌辞,因为“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也就是说,“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明显的区别。

当然,楚辞给人的印象,远不止于其语、其声、其地、其物,还有形象之诡谲,形式之漫衍,结构之变幻,以及腾云驾雾的浪漫之思。楚辞这些特点的形成,除了作为词汇和物象出现的楚语和楚地风物等因素外,还源自楚地的巫祀文化。班固《汉书·地理志下》认为,楚国文化是“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明显。楚地的艺术多与祭神有关,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庙堂壁画,凤夔人物帛画,以及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屈原正是在这飘逸、艳丽、深邃的美学环境中,创造了名垂千古的诗歌巨制。

屈原生活于“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战乱时期。楚国王族之后,颇有才能。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曾任楚怀王左徒(在当时是仅次于宰相的职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见屈原在内政外交方面都颇为能干,深得楚怀王的信任。但后来受到诬陷,怀王“怒而疏屈平”。怀王死后,屈原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