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探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与发展的共进之路
6月10日是我国第七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的贺信中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贵州“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2007年,荔波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全国第六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这些年,荔波持续推进遗产地保护和生态产业协同发展,今年,贵州提出将荔波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这对当地的遗产保护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
今年以来,旅游回暖,截止5月底,荔波接待了游客750多万人次,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的大小七孔几乎是游客必到的打卡地。为了保护遗产地,景区将每日最大载客量限定在7万人次,然而发展旅游对遗产地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呢。
在热门景点小七孔桥边,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院研究团队正在进行土壤取样。“土壤的孔性、结构性等物理性质能够体现所受外力的影响。”团队硕士研究生张宁表示,通过对土壤进行理化性质测试,分析一些氮、磷、钾的成分,检测污染物等,可以间接反映出景区的旅游承载力。
实际上,在遗产地,这样的取样检测每个月都有发生。研究团队在区域内随机采取20多处土壤和水质样本,进行分析检测。景区再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处理。
“比如根据水质的监测我们会组织打捞一些漂浮物。”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监察保护科科长莫春令告诉记者,就在上个月,景区执法队和景区资源保护巡查大队进行整合,加大了巡查的力度。
监测和保护是持续性的,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每两年要向联合国提交一次保护状况报告,每六年提交一次世界遗产定期报告,反映保护情况。
登上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山峰,连绵的锥状喀斯特景观映入眼帘。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学院博士张娟表示,荔波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标准突出反映了荔波自然资源的特意性。
这两条标准分别是:具有超乎寻常的自然现象或非同寻常的自然美和美学价值;反映地球演化历史主要阶段的杰出范例,包括生命的记录,重要的、正在进行的地貌演化,重要的地貌形态或自然地理特征。荔波的锥状和塔状喀斯特特征及景观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参照地。而这也是荔波获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重要依据。
然而,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也为保护带来了挑战。
“在喀斯特地区,要形成一厘米的土壤,要按万年为单位来计,其他地方是以千年为单位。”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研究院/国家石漠化工程中心主任熊康宁表示,喀斯特地区一块岩石被溶解之后,只能留下约5%的成分,这样一个脆弱的环境体现在,一旦森林植被被破坏,很容易就形成水土流失,造成石漠化。
推进绿色自然遗产地建设,正是荔波在持续推进的。近年来,荔波在遗产地及周边建成国储林2.1万亩,完成营造林25.16万亩、水土流失治理94.21平方公里、河道综合治理35公里。2019年来完成遗产地1277个疑似图斑实地核查、整改等工作。并针对樟江风景名胜区和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核心区分别指定了总体规划,对遗产地进行分级保护管控。
“在技术方面,我们增加了监控和无人机巡护,让世界自然遗产的环境、栖息物种更加安全。”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余登利介绍,保护区目前已经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即穿山甲、小灵猫、金猫、林麝、豹、白颈长尾雉、中华秋沙鸭、黄胸鹀、秃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76种,如猕猴、豹猫、荔波睑虎、白鹇、红腹锦鸡、蛇雕、游隼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如单性木兰、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白花兜兰、小叶兜兰、麻栗坡兜兰。国家二级保护植物82种,如华南五针松、短叶黄杉、掌叶木、香木莲等。
在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第三轮定期报告中,专家对荔波遗产地给予了“该项世界自然遗产的完整性是无缺憾的”和“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得以保持”的最高评价。
对于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来说,保护不仅仅是在核心区,在地形图上可以看到,遗产保护地总范围73016公顷,其中缓冲区的面积占到43498公顷,占总面积的接近60%,高于其他同类型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占比。
“缓冲区其实是遗产地保护的一个屏障,居民通过当地产业带动的话,产生更多的内生动力,就会降低人类活动对遗产地自然资源的一个需求跟掠夺。”张娟说。
紧邻茂兰保护区,位于缓冲区的木朝村以当地原生青梅树种为主,种植了6000多亩青梅,发展了冬季赏花游,并开发了青梅干果、青梅酒等产品,今年新成立了电商基地,以青梅产业带动发展。
“我们刚刚开始一个多月,就卖了上千单了,销往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居多。”贵州五福堂大健康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孟泽说。
“我们全村有1460人,每一个人都参与在合作社里面,进入分红。”木朝村村委会副主任全智也介绍了生态产业带动当地发展的情况。
围绕遗产地,荔波因地制宜,在缓冲区配备了民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等多种旅游业态。
在2021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荔波关于“世界遗产保护与消除贫困”“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等典型经验,得到了高度认可,作为成功范例向世界展示和推介。
“荔波现在有一个5A级景区,即樟江风景名胜区;一个4A景区,即瑶山古寨,9个3A级景区,我们正以世界级的大小七孔旅游资源,带动周边景区的绿色整体联动发展。”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马志军表示,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明确荔波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叠加贵南高铁开通建设、荔波机场改扩建复航、荔河高速通车等对外通道全面提升的机遇,荔波将进一步实现旅游产业“脱胎换骨”。
“这样一个遗产地的价值完整性,包括它的保护管理与遗产地的旅游、农业、林业、草地畜牧业的发展等的协同机制,能够为世界上同类的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提供样板、提供经验、提供技术。”熊康宁说。
通讯单位:荔波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