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的贵州札记丨龙场洞穴中,惊天动地的迸发——王阳明大师的贵州缘(中,有声版)

撰文、诵读:余未人 | 2023-10-02 20:56

2023年,《余的贵州札记》专栏继续推出新玩法。贵州学者余未人自写自录,用文字和音频立体呈现她对文化的思考。

     (一)

王阳明蜗居龙场驿,山高皇帝远,远离朝廷政治中心,没有压头的公务,没有蛛网般的人际关系,物资匮乏却有大量的闲暇。苦难带来的感受五味杂陈。平庸者也许从此一蹶不振,惶惶不可终日;但对于一位学问大家,拥有这样精神上的宽松自由,几乎是一种奢侈。

王阳明日思夜想,如果圣人在这里,会作何选择?回顾史籍,就是孔夫子周游列国时,在陈蔡断粮挨饿,也只七个昼夜。自己在龙场驿的日子却是漫漫长途,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王阳明反省自身,任自己的心在古今遨游。正因为他曾经历了“格”竹子、“格”先辈经典,“格”自身磨难,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人生智慧。恍惚梦境中,他似乎觉知到有高人点出,人不是只要去格物,心是人是主宰,人要格“心”,明晰心与物的关系,从心出发去寻找万物之理。这才是人生真谛。他倏然感受到了心的自由,无边无际的自由!他冲动激昂,从石床上跳将起来。随从大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

黄震 摄影

此时此刻,在这个粗陋的洞穴中,气象万千!果真发生了日后震惊学界、名垂青史的一件大事!

这也许是漫长苦思后,猛然喷涌的灵感。于是,他在龙场的苦难中产生了深刻的感悟,心中豁然开朗,找到了“魂”。这种升华,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宝。他思想中最可贵的部分,就在这样的自省中日益跃升。

谪居贵州龙场驿让他经受了人生的磨难,做出了过去官宦生涯中所没有能够做的事,经王门后人的传播,就是“龙场悟道”。

古今中外,创造力常常是在一种质疑、逆传统、逆权威的危险、擦边行动中迸发的,自然科学、文学、哲学,在其漫长的发展史上,皆有闪光的先例。王阳明亦是经典的一例。此后,他便进入了永传后世的学术成果的爆发阶段,犹如冲破江河直奔大海。

(二)

王阳明在龙场的日子并不寂寞。当年的诗歌,并非只写作纸上,而是要吟诵,他诵诗自得其乐。王阳明还抚琴吹箫,乐曲在山中萦回。这里也是“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有如此动静,很快就引来了附近各族孩童。王阳明视孩子们为伴,并不因孩子们的族别而有丝毫歧视。在他眼里,苗夷民众特别朴实,亲情温馨,孩童们应当读书、受教育,日后同样能够成材。他以阳明小洞天为课堂,教这些孩子读书、习字、弹琴。

龙泉山上的书院,当年学子满坐,聆听王阳明讲学 黄震摄影

他收徒讲学的事在附近渐渐传开了,周边各族青少年都前来求学。王阳明便在此时此地创办了龙岗书院,亲自授课。没有桌椅,他让学生学古人席地而坐听课;没有课本,他凭着扎实的功底、过人的记忆力,默写《五经》充当教材。在这僻远的山乡,他有了众多弟子。

在江西吉安市青原山阳明书院旁边,树立着王阳明与当地的王学四弟子的群雕 黄震摄影

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不通。王阳明本人的余姚方言,连贵阳汉人都不一定能懂。他采用什么办法来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呢?当地民众的文化是世代口传,这对他极有启发,能够吟唱的学问,定受学生欢迎,也是最便于记忆的。他编歌词,配上曲,让学生边唱边学。虽是越曲,学生们习唱朗朗上口。这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力量。

他采取问答、讨论等灵活的方式教学,因材施教。他还与学生们林中散步,爬山游玩,月下弹琴,寓教于乐。带领学生修造房屋、种菜、做饭等,他将日常、劳作都纳入了教学生活。这种因地制宜的教学方式与中原地区传统的书院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以今日的眼光来看,这与专攻四书五经的传统书院相较,是不是一种现代意识的萌芽?

龙岗书院以自己的特色名世,声震一方。

(三)

王阳明后来追述,“贵州三年,百难备尝”。百难中之“重难”,并非天灾,也非衣食。那么,是何重难?

离修文龙场驿数百里远的思州太守,突然派员跋山涉水来此找茬,当时王阳明正在讲课,来人公然对王阳明施辱。听课的少数民族学生忍无可忍,奋起追打,赶跑了前来骚扰滋事者。王阳明揣摩,当以心学之法来对付这些官奴。官奴们挫败,回太守府禀报。思州太守知悉后大怒,向上控告。恶人告状,这事不祥,会不会给王阳明引来灾祸?

王阳明有一位余姚的同乡毛应奎,在思州任按察副使。毛这时出面调停,既为老乡说好话,又劝老乡给太守赔礼,双方皆不触犯。

余姚市龙泉山上的王阳明先生讲学处 黄震摄影

王阳明有礼有节、“不动心”地给毛按察副使复函,充分运用心学,用上了“挪移”的手法来解决矛盾——王阳明道,这是手下人的作为,肯定非太守之意,与太守无关。这是先让思州太守下个台阶。他接着推理:既然与太守无关,也就是与我本人无关,本人与太守没有发生过任何冲突,何以道歉呢?接着又道,磕头虽是平常事,但不当磕头而去磕头和应当磕头而不磕头,同样不对。如果我破了例,就是不当磕头而要去磕头的那一种。他又说,我来到此地,瘴疠虫毒,魑魅魍魉都较量过,一天要死三次,而我至今无恙,是因为我无动于心。如果太守真要加害我,我也只能当他是瘴疠、虫毒那一类了。对那些物类,我岂能动心?

做出这样柔中有刚,不卑不亢的回答是一种功夫,也是心学的实践。其中有大智慧,特别有力。这让太守愧不能言,不得不服。

这事不久便传开了。在五百多年前,没有稍稍便捷的通讯工具,但它确实泛起层层涟漪,广为人知了。

事情是怎么传开的?正因为当年资讯太少,这无疑是重大事件,自然受到关注。加之龙场又是个驿站,住客缕缕行行,传播更易。这事传开,让王阳明在贵州官场声名鹊起,陆续有人前来向他求教,其中包括官员。

余姚市有关王阳明先生的雕塑和牌坊古朴典雅 黄震摄影

一位安姓的水西宣慰使派下属拜谒王阳明,先给他送来了金银、马匹和米、柴炭、鸡、鹅等,并派人来帮王阳明挑水、劈柴。王阳明如何处之?对金银马匹,他婉拒了,而生活必需品,他予以笑纳。这里能看出一个智者的自律、自尊与灵活的处世方法。

安宣慰使送礼,自有所图。他是要请教王阳明,能否将水西驿站撤除?王阳明对他的目的心知肚明,给他修书一封,说明事理。书信道明了当年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贵州建设九个驿站的由来,那是奢香夫人率土著开山筑路,贯通了五百六十里,才建成这“龙场九驿”,要废掉任何一个皆不可能。你如废掉一个,别人必定效法,就会废掉一批,皇上就控制不了全局。其结果,就会有官差登门向您拿出索命绳了!安宣慰使无言以对,亦不敢轻举妄动,不得不断了独霸一方的美梦……

这就是心学的第一次牛刀小试,初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