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丨生猪调出大县开阳,为啥要给生猪盖楼房?
端稳“肉盘子”,确保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直接关乎群众的幸福指数。作为生猪调出大省,贵州以推进节本增效为重点,不断优化生产体系,依托山地地形因地制宜推动规模化养殖。通过科技赋能,今年有些新增养殖场用同样的用地面积,养了以往两倍以上的生猪,这是怎么做到的?来看记者在生猪调出大县——贵阳市开阳县的调研。
开阳县是全省7个生猪调出大县之一。
这栋设施齐全的两层小楼是开阳县冯三镇的养殖户任伟即将投用的养猪场,大约2000头规模,相比传统平层养殖,土地面积能节约一半,但前期资金要多投入100万元。
楼房养猪是否“划算”,群众自己心里有账。任伟算了下:面积少,租金更节约;自动化设备精准喂养,缩短饲养周期;料肉比预计从2.8下降到2.6……相当于一头猪多赚50元,大概三年时间多投入的100万就能够挣回。
过去任伟主要帮大企业代养,赚劳务费。这个新项目他准备自己投资、自负盈亏,由企业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农业部门有政策,设施投入有补助,银行有贷款优惠,投资就有底气。”任伟说,“这两年猪肉行情不好,我们更要把钱花在智能设施升级上,做到养猪成本更低。”
开阳县生猪年出栏量大约60万头,占贵阳市一半以上。为破解土地资源紧张难题,实现2030年生猪出栏100万头的增长目标,开阳县坚持市场主导,在中小面积地块积极推动垂直养殖模式。
这个6层小楼是目前县内最高的楼房养殖场,生猪规模保持在3600头左右,对于企业来说,楼层也不是越高越好。
贵州农友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蒙祖才告诉记者,一个工人通常平层传统养殖能养50头,楼房式就可以养到80头,另外环保集中处理这一块效益也极大提升。但是楼房养殖密度大,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压力也更大。
“推广下来,2000头到3000头这个规模的养殖主体尝试楼房养殖意愿比较高。所以我们按照养殖主体意愿,组织两种模式,在2027年预计把楼房养猪占比扩大到10%以上,达到增加全县产能的目的。”开阳县农业农村局畜禽产业发展科科长吴光松说。
目前开阳建成楼房养猪试点项目7个,比传统模式节约土地50亩以上,通过数字化管理养殖效率提升10%,上半年出栏生猪30.47万头,同比增加4.3%。
按照全省构建现代养殖格局要求,开阳正在引进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德康集团,与中小型养殖场形成产业联合体,提升规模化水平。
目前,贵州依托良好山地天然屏障与生态优势,吸引全国生猪产业头部企业80%以上到贵州投资。2025年,温氏、日泉等龙头企业在贵州新建养殖项目20个,全面投产后预计年可新增存栏56万头、出栏94万头。
随着规模化供应能力提升,山地特色品牌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依托中国工程院李德发院士及其团队,贵州建立了畜牧业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开展“贵系300”新品种培育和优质猪肉生产技术研究。随着德康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将种业研发总部选址贵州,全省在建种猪场8个,其中原种场2个、国家核心育种场1个。今年前7个月,全省向省外净调出优质仔猪共62万头。
“有德康等龙头企业带动,我们利用全国少有的天然适度富硒土壤优势,正在推动富硒生猪饲料研发,目前项目承接企业贵州台农青印迹饲料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小试,正在联合贵州大学专家团队开展论证工作,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开阳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副主任杨世权表示,下一步重点要打造富硒研发中心,确保产品含硒量稳定,打造富硒生猪品牌,提升生猪养殖附加值,真正实现富民强县目标。
据悉,2025年贵州生猪产业集群省本级项目将继续安排资金支持开展生猪产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贵州地源性非常规饲料原料开发利用、品牌建设等方面工作,依托“院士工作站”研究优质猪肉生产配套技术,建立贵州优质猪肉分级标准,打造贵州生猪产业区域公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