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老、儿歌荒,我们怎么从手机中“抢”回孩子?
"想给孩子买本书看,却发现问题多多!""想教孩子唱唱歌,却发现没得可教!""难得让孩子放松放松,却不知道干点什么好,最后还是抱起了手机......"
近些年,家长们为了从手机、游戏中"抢回"孩子可谓煞费苦心,读书、唱歌、培养爱好......很快有些家长就意识到,电子产品之外,能放心给孩子的文化产品真的很少。
有家长给上小学的女儿买了本《大卫·科波菲尔》,却发现书中的翻译存在很大问题。诸如"不过你要把你的青春有为的时间贡献给我所能提供的这么小的一个差事,不是很可惜吗?"这样的冗长拗口句子不在少数,严重影响了阅读质量。
仔细检查该书发现,书上没有标注翻译者姓名,封面印着的主编顾振彪,则否认曾主编过这本书,并表示"没有出版社联系过"。而版权页显示,该书已经再版6次,销售成绩不菲。
无独有偶,日前,安徒生经典童话《海的女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微博上一位母亲,痛批该童话"矮化女性"、"跪舔男性",直指其"三观不正"。
微博截图
微博一出,议论的网友迅速分为两派,赞同方认为,孩子三观尚未成熟,应由家长把关;反对方则认为,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视角去捆绑孩子。
一个是文学名著,一个是经典童话,两者都有一共通点:年代久远。
类似《大卫·科波菲尔》这样的经典读物,很多都是公版书,所谓公版书,即作者去世50年后,出版单位不用再购买版权即可出版。长期以来,青少年都是这类书的主要受众。
公版书由于不需要购买版权而存在严重的泛滥现象,一些经典名著,动辄数百个版本,戏说、画说、注音......不但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如《大卫·科波菲尔》这种国外作品就面临翻译不过关的问题。
各个版本的《大卫·科波菲尔》
出版方为降低成本层层"扒皮":将文本外包给翻译公司,翻译公司又外包给外语学院的学生,学生又外包给师弟师妹,最终不少低年级学生成为终端译者,这样的翻译质量,怎么能放心让孩子来读?
《海的女儿》之类的童话,面临的则是文化差异问题。《海的女儿》创作于1836-1837年,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女性的地位远低于男性,作者通过童话鼓励女性勇敢选择爱情甚至为此献身,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女权意识觉醒的现代人如果以"三观不正"来定性该童话,就是拿21世纪的标准去衡量19世纪的人,无疑是苛刻的。
国内的"童话"如果以现代视角来看,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网友指出,在某些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牛郎以不还衣服来威逼织女种地、生娃,活脱脱就是现代版拐卖妇女。《二十四孝》中有个"埋儿奉母"的故事,大意是郭巨夫妇家穷,为了省钱供奉老母竟要活埋自己的儿子,然后在挖坑时发现了黄金,从此不仅过上了好日子,还美名传天下......类似这样的故事,如果不经过专业的筛选、加工,很容易对孩子造成负面的影响。
与一些童话故事过时、陈旧状况类似的,还有"儿歌荒"、"童谣荒"。《让我们荡起双桨》《卖报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不难发现,如今很多孩子从课堂上学来的还是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辈儿时唱的歌,一些孩子表示这些儿歌"太老套"、"太幼稚"。与之相对的,则是"上课一套、下课一套",私底下,孩子们传唱的则是一些成人歌曲、网络"神曲"、动画主题曲等。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充斥着暴力、低俗的"灰色歌谣"在校园里十分流行。"日思夜想的六哥哥来到了我的门前"、"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着炸药包"、"手心手背,狼心狗肺"......类似的内容时不时就会从孩子口中冒出来。
儿歌"课上老掉牙、课后惊掉牙"的现象,反映出儿歌创作领域已经出现了严重断层,有业内人士介绍,如今国内大多是一些爷爷奶奶辈的人在写儿歌,而年轻人则是由于收入太低不愿创作。有音乐人曾说,他谱写一首儿童歌曲,只得到了50元稿费,"实在养活不了自己"。
教育专家曾指出,要警惕儿童教育中的"精神荒漠"现象,所谓精神荒漠,是指欠缺文化、文化衰弱减退,这里的文化指的不止是知识,而是在孩子的所看、所听、所学、所讲中一点一滴构成的。孩子的精神世界可塑性极强,今天孩子看什么、唱什么,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明天在想什么。
儿童文化产品如何能在给与孩子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做到既不过分"低幼",又不过度"成人化",从手机、短视频等成人化产品中"抢回"孩子,仅靠海外引进、坐等"爆款"是不现实的,关键还是要有一套从生产、发布传播到权益保护的成熟产业链,让创作者与市场之间形成积极反馈,才能形成持久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