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小鲜@基层之治】安顺紫云:擦亮“地标品牌” 点燃致富“薯”光

安顺日报 | 2023-06-15 08:54

近年来,贵州安顺紫云自治县实施“共富地标”工程,多措并举,在擦亮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品牌的同时,促进当地农户持续增收致富。

扩面——打造农业产业园

时下,正值红芯红薯移栽季节,走进白石岩乡、五峰街道等乡镇(街道)各村寨,随处可见村民翻地、起垅、施肥、插苗、盖土的热火景象。

6月13日上午,满满一车的红芯红薯被送到白石岩乡幸福园村种植基地。

白石岩乡乡长谢清清告诉记者,白石岩乡的红芯红薯苗在岩上村培育,距离幸福园村与干水井村连片坝区有几公里路程,为此,乡里专门安排一辆农用车运送红芯红薯苗。

据了解,今年以来,白石岩乡由乡级平台公司统筹,在幸福园村与干水井连片坝区示范种植500亩红芯红薯,以示范带动农户分散种植,全乡计划种植红芯红薯5000亩。目前,乡级平台公司已完成示范栽种面积200亩。

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为做大做强红芯红薯产业,紫云把白石岩乡和五峰街道作为红芯红薯种植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周边的松山街道、云岭街道、格凸河镇、板当镇、猫营镇规模化种植红芯红薯。同时,结合已建成的红芯红薯深加工厂,把白石岩乡和五峰街道打造成一个集红芯红薯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园,助推全县红芯红薯产业发展。

“今年全县预计种植红芯红薯4万亩,其中,在红芯红薯种植核心区域和辐射带动的乡镇(街道)规模化种植红芯红薯3万亩,其余乡镇零散种植红芯红薯1万亩。”紫云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敖小根说。

改良——技术赋能提质效

“做强红芯红薯产业,要做好薯苗培育、土壤选择、科学移栽、合理施肥等每一个环节。”6月13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李云在白石岩乡开展红芯红薯种植技术培训时说。

“紫云红芯红薯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又是获得国家无公害产地认证的农产品。由于薯苗年复一年的栽种,出现薯苗老化现象,导致红芯红薯产量不高、品相不好。”李云说,作为薯类农作物研究及种苗改良的主要部门,2020年,他们研究培育了红芯红薯脱毒苗,经过试验种植亩产量达5000斤,是原有薯苗栽种挖收产量的3倍。

为使红芯红薯产业提质增效,去年,在省农业科学院提供技术支撑前提下,安顺市农科院把白石岩乡培育的5万株红芯红薯脱毒苗,拿到大棚精心培育后栽种了200多亩,当年挖收后一个没卖,全部留来今年培育成薯苗栽种。

为让改良后的红芯红薯苗不受土壤等环境影响,今年,白石岩乡用岩上村从未种过红芯红薯的地块来培育薯苗,共培育200多亩,按每亩薯苗可移栽20亩计算,可满足全乡红芯红薯栽种面积的薯苗需求。

“今年,白石岩乡栽种的红芯红薯苗属薯种改良后的第一代薯苗,挖收后大部分留来明年培育薯苗,确保明年全县红芯红薯种植户全部栽种改良的红芯红薯苗。”敖小根如是说。

延链——提质增效民致富

“产业增值”是产业兴旺的核心,延伸产业链是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途径。

近年来,紫云持续把红芯红薯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来发展,从种植扩面、品种改良、拓宽销售市场、深加工开发新产品等方面促进红芯红薯产业提质增效,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2021年,白石岩乡在幸福园村建成集加工、销售、仓储和产品研发为一体的加工厂,并引进贵州圆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加工生产薯干、薯面、薯片、炸薯等红芯红薯系列产品。

“建在幸福园村的红芯红薯加工厂,现有6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每年可加工红芯红薯1600吨,年产值达3000万元,能稳定带动200人就业。同时,该加工厂不仅加工白石岩乡的红芯红薯,还收购全县各乡镇的红芯红薯来加工。”紫云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白石岩乡党委书记敖成领说,有了红芯红薯加工厂,每年挖收的红芯红薯把大小均匀、品相较好拣选出来,作为鲜薯在线上线下销售;把品相不好的红芯红薯用来加工成系列产品,解决了品相不好的红芯红薯销售难问题,增强了农户种植红芯红薯的信心,让红芯红薯真正成为致富产业。

此外,紫云还引进紫运薯来食品有限公司,在猫营工业园建成红芯红薯加工车间,加工生产的红芯红薯系列产品远销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