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丑萌?贵州粽子的混搭风 | 我们的节日·端午
端午节前夕,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她的推特上推送了一则关于“铜仁粽子“的视频。视频里村民们相聚一堂包粽子比赛的热闹场景让不少国外网友留言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在贵州,粽子绝对算得上一种神奇美食。它不仅是端午节的主场嘉宾,在其他少数民族节庆里,它们也占有绝对地位。贵州粽子没有咸甜之争,在粽子界“自成一派”。除了被推上热搜的“铜仁白粽”,贵州还有许多“怪诞粽”,它们以其不同的颜色、口味、形状奇峰突起,用浓郁的贵州特色,获得不同消费群体的喜爱。
可鲜可咸,够味够怪咖
这几天,黔西南州贞丰县布依同胞忙得不亦乐乎。洗柊叶、搓灰、腌肉料……他们正在为过端午节筹备包粽子。在贵州,含有“肉类”的小吃一般都以咸味为主,粽子也是如此。
贞丰布依灰粽 图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
“草灰粽”,布依人喜食的特色小吃之一。它既是主食,也是零食,是贞丰县最为著名的美食品牌之一。与其他粽子不同,“草灰粽”呈黑灰色,这样的颜色是稻草灰染色后的效果。在当地,草木灰属植物碱,有消症破积的功效。
草木灰染色后的米 图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
每年端午,聚居在“糯米之乡”贞丰的布依族,会将草木灰拌入糯米,用猪油炒过之后,用柊叶包裹成枕头形状。加入草木灰的粽子,口感顺滑,馅料还会包入“硬核”的排骨和板栗,风味十分独特。“草灰粽”个头大、馅料足,当地人除了包排骨、鲜肉等馅料,有时也会让糯米与腊肉混搭。腊肉的美味,仰赖风霜和时间再造,与新鲜糯米的香甜互相交替,转换之间,味道变得更加悠长。
贞丰灰粽第四代传承人陆朝英 图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
如今,贞丰的“草灰粽”已形成产业链,在现代化流水线上,“草灰粽”这个传统食物,呈现出与传统方式不一样的生命力。它们背负着“黔货”的名片,走向全国各地,用舌尖上的共识延续活力。
咸蛋黄肉粽 图源网络
除了“草灰粽”,贵州的咸粽圈还有诸多不可或缺的“嘉宾”。“四方粽”同属布依族美食,粽子原料只是简单的糯米、五花肉和绿豆,以竹叶包裹,吃法多样,可切片烘烤、油煎或蘸酱料。此外,还有近年来跃上消费排行榜前列的“新星”,咸蛋黄肉粽和辣肉粽,它们虽不是贵州本土特色,但独特的口味让它们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端午节“后起之秀”。
甜蜜,不止一种排列组合
当糯米遇上粽叶,米香和清新融为一体,再蘸取一点芝麻黄豆粉或白糖蜂蜜,口感便变得丰富而又纯粹。这是贵阳人最喜欢的“小白粽”的吃法。
赤水市组织空巢老人包蜜枣粽子 王长育 摄
不管在哪里,人们喜欢把幸福和美好的感受跟甜联系在一起。在端午节这个欢庆的日子,甜粽被赋予更多意义。“小白粽”蘸糖是最为常见的吃法,也是粽子最“原始”的状态,在贵阳、安顺、铜仁等地区,人们喜欢在白净的香糯米里加入红豆、绿豆、花生、蜜枣、豆沙等来打造“白粽”的2.0版本。有些喜爱甜品的人家,会将黄糖或白糖与糯米融化搅拌,让粽子出锅便自带甜蜜。
成型后的背崽粽 图源于新华社
“背崽粽”,诞生于黔东南州,它是苗族同胞的智慧结晶,也是贵州甜粽的特别代表之一。除了端午,它经常出现在人们结婚嫁娶的重要场合,寓意“美好、甜蜜、幸福”。
包制背崽粽 图源于新华社
“背崽粽”的造型奇特而复杂,分为一公一母。它比一般的粽子肥大,长着四个角,“公粽”与“母粽”分别背着“崽粽”,小小的背带用刺绣品做成,很是精美,从外形上看,就像团结的一家人,这也是苗族人民许下的期愿。“背崽粽”的制作也很有讲究,“公粽”与“母粽”的馅儿一般只用糯米,而小小的“崽粽”里,更喜欢加入一些红豆、花生等,让糯米的清甜口感更有层次。
不同口味的五彩粽 图源于人民日报
在黔东南州台江县等地区,那里的苗族同胞们则会在端午节时制作甜甜的“五彩粽”。他们就地取材,把不同植物分别捣成黑、紫、黄、红四种颜色的汤汁,再用汤汁把糯米上色,与白色的糯米一起用粽叶包制而成。“五彩粽”色彩艳丽、香软可口,受到不少游客的喜爱。
是粽子,更是“粑粑”
粽子古称角黍。关于它最早的记载是在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中:“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除了角黍,粽子在全国各地拥有不同的称呼,在贵州,它有个更接地气的名字叫“粽粑”,一些地区也称之为“角角粑”。
天柱县一户农家正在包粽子 龙胜洲 摄
“粑粑”是贵州小吃界的“大家族”,在全省各个地区不同种类、不同形状、不同做法的“粑粑”高达20多种,粽子是其“家族成员”之一。“粽粑”除了在仲夏出现之外,与它同属“粽子系列”的许多产品实际上贯穿一年四季,人们随时都能闻见粽叶的香味。“黄粑”便是其中之一。
贵州黄粑 图源于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众号
贵州黄粑在遵义、毕节等地十分常见,又被称为“柱子粽”“枕头粽”。它以糯米、黄豆、红糖等为原料,经过蒸熟、揉捻、制条、粽叶包裹等工序制作而成。黄粑色泽晶莹黄润、味道清香柔软、入口细腻缠绵、本色本味,是天然的绿色食品。黄粑易储存、保存时间长,食用方便,切片后蒸煮、油炸、煎炒皆可,是营养丰富的主副食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黄粑的口味也在不断创新,人们在原料中加桂圆、白糖、腊肉、红枣、五香、咸盐等,推动黄粑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创新,也满足了不同的消费需求。
台江县一家工厂工人们在忙着包粽子 杨晓波 摄
从南到北,粽子的足迹遍布全国。超脱文化传承的定位,粽子一路演绎,碰撞各地的奇思妙想。习俗与潮流,成就它的万象纷呈。
无论是咸还是甜,它总是肉香里裹着鲜味,减负后不忘甘甜,无需高明的手段和复杂的佐味,或蒸或煮,便能自成篇章。而对于贵州人来说,这些名字各异、风味不同的“粽粑”是年复一年、生生不息的祈愿和传承,那抹浓郁的贵州人文风情寄托在味道中,随着时代潮浪滚滚向前而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