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海龙屯!来看看播州杨氏土司遗存都在哪儿?

遵义发布APP | 2021-08-24 16:57

始建于南宋时期的海龙屯,是播州杨氏十五世家主杨文在抗蒙战争中据险制敌的军事堡垒。

关于播州杨氏的记录,则更要追溯到唐朝末年。

风雨苍黄七百年,三十世土司成就了海龙屯的风云际会。而纵观播州大地,播州杨氏土司的遗存恰如珍珠点点,洒落在这片瑰丽的土地上,串联起了关于海龙屯的前世今生。

遵义地区播州杨氏土司遗存的科学考古工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目前发现的大量与播州杨氏土司相关的遗存,大致可以分为关囤、墓葬、司治遗址、田庄堰塘遗址等几大类别。

海龙屯关囤遗址·珍贵的世界遗产

海龙屯关囤遗址主要分布在以海龙屯为核心区域的周边山巅,即“以海龙屯为老囤,以四周边界扎子囤”的山城防御体系。

被誉为“飞鸟藤猿不能逾者”的海龙屯,自东面山麓铜柱关、铁柱关而上,至后防三关而止,依据山势地形打造了三道防线。

以铜柱、铁柱二关相背而立、互为策应,筑成了东侧防御工事的前沿阵地;飞虎关及三十六步天梯以悬岩作天然护墙,岩顶凿壁为栈道,上通飞龙关,险要天成,为东侧第二道防线;山顶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三关相连,建在杀人沟深渊东侧,形成屯顶第三道防线。

此外,在屯西侧,头道关、二道关和万安关分别构建在两山间的台地上,中夹土、月二城,形成了西侧防御阵地,可阻屯后之敌。

2015年7月4日,海龙屯获评世界文化遗产,首开贵州先河,也为这个临危建立的土司城堡赢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

但海龙屯的关囤遗址不仅止于此,在海龙屯的周边环绕着养马城、养鸡城、养鹅池 、望军囤、龙爪囤遗址等为代表的关囤山城。其中尤其是养马城规模宏大,《遵义府志》载“养马城在遵义县北三十里,唐末,杨氏建为牧马地,可容马数万匹。”由此可见一斑。

海龙屯墓葬遗址·深埋地底的文明

虽然受到了盗墓贼的侵扰,但三十世土司的墓葬在播州杨氏土司遗存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无数文物考古专家前赴后继的努力之下,已清理发掘并确认了杨氏自唐末杨端至明末杨应龙三十世土司中十五人的墓葬。

在这些墓葬中,新蒲杨氏土司墓地位于新蒲新区新蒲村官堰组,共发现墓葬三座,年代跨越南宋至明末,包括十四世杨价夫妇合葬墓、二十二世杨铿夫妇合葬墓、二十九世杨烈夫妇合葬墓;其中,杨价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唯一的土坑木椁墓,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出土造型精美的金银器等遗物80余件,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丧葬礼仪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文化交流的重要材料。

高坪杨氏土司墓地葬有杨氏数世土官。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有十五世杨文、二十三世杨升、二十四世杨纲、二十五世杨爱及其妻与子女之墓。另还有数座墓葬已被损毁。

这些墓葬中出土许多文物,可反映播州土司生活的奢华,是研究土司文化的重要材料。

此外,杨辉墓中残存大量陶俑残片,腰坑中发现保存完整的金银质地的四神、石质买地券、铜镜、铜锣等,在目前所知的播州杨氏土司墓葬中尚属首次发现;杨粲墓是目前西南地区同类宋墓中最大的一座,墓葬内保存有大量精美石刻,对于研究当时的建筑和工艺风格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海龙屯司治遗址·权力的更迭换代

据史料记载,播州杨氏第九世家主杨文广身故之后,其子杨惟聪继位,叔父杨光荣代理播州事务。

杨惟聪长大成人后,杨光荣不愿将播州拱手相让,将播州两县“千七百里”地献给朝廷,宋廷下诏在上杨地建白锦堡,下杨的杨文贵也入朝献地,宋廷下诏在下杨建遵义军。

播州杨氏十二世杨轸入主播州后,不满于白锦堡之简陋,遂将播州州治迁于穆家川(今遵义红花岗区老城),穆家川地势开阔、双河围绕、山水颇佳,从此播州土官的治城就稳定下来,开始了一个新时代——穆家川时代。而白锦堡与穆家川,分别代表了播州杨氏的两个历史时期。

自十五世杨文修建岩新城后,海龙屯便成为了播州杨氏的政治军事大本营,海龙屯遗址整体合围面积近38万平方米,其整体格局分为军事区及主体活动区两部分。现存主要为明万历年间的遗存,包括城防设施(城墙、城门、军营等)、行政及生活设施(新王宫遗址、老王宫遗址)、手工业设施(窑址、采石场)、交通设施及水井遗迹等。占地面积庞大的新老王宫遗址,便是海龙屯司治的又一遗存。

海龙屯田庄堰塘·实力的最佳佐证

成化十八年(1428年)前后,四川抚按各官上书弹劾播州宣慰使杨爱、宣抚使杨友、都指挥使杨纲。宪宗皇帝大为震怒,即刻派何乔新为钦差大臣前往播州逐一审勘。

何乔新将会勘的结果写成了《勘处播州事情疏》,对播州土司的情况作了详细汇报,特别记述了播州土司庄园的情况,展示了播州的社会经济面貌。

《疏》中说,播州有“庄田子粒六百万余石,马五百余匹,牛两千余头,猪场、菜园、漆山、杉山、猪、羊等项,不计其数”。

成化年间,杨辉将“庄田一百四十五处、菜园二十六处、蜡崖二十八处、猎场一十一处、鱼潭十三处”分给了杨友、杨爱、杨孜、杨敏四人。

而据央视所拍摄的海龙屯大型纪录片《铁血兴亡录》所载,播州在杨应龙时期,仅田庄就有两百余处,年入粮食八百万余石,足以养活二百万人口。不仅规模庞大,更是种类齐全。

庄园中,有专门供应蔬菜的“菜园”、专门采收茶叶的“花园”,有如林场一般的“杉山”和“漆山”,有提供肉食的“猪场”“山羊屯”和“鱼潭”,有提供黄蜡的“蜡崖”......除了这些农业性、服务性的基地以外,还有许多作坊和矿山,把农业、畜牧业、林业、手工业和矿业集为一体。土司杨爱在播州设有“机院”专司织造,不但织造布帛,据说还造官服、龙袍;又有专门的作坊生产金银器皿;更有铅矿、银场、冶铁等采矿业,“递年煎银万千余两,黑铅数万余担”。分工细致、生产力之高,令人咋舌。

如此大规模的遗址遗存分布是杨氏深度参与播州历史的重要佐证,始建于蒙元战争之际的海龙屯,虽然由于瞬息万变的战争局势,未能真正参与宋蒙之战,但在其后的数百年中,却一直未曾缺席播州的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