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体育文化丨绳彩飞扬——跃动起来的跳绳运动

新华网 | 2022-06-11 13:14

2019年的挪威世界跳绳大赛中,来自中国的岑小林以3分钟570.5次的成绩打破单摇跳绳世界记录,而被媒体称为“光速少年”,也让世界见识了跳绳领域的中国速度。

跳绳作为一项传统运动项目,在我国流传已久。从最初民间的儿童娱乐活动,到后来全民喜爱的健身运动,跳绳凭借装备简单、操练容易、受场地约束小等优点广为流传。按技巧和人数不同,跳绳可分为单摇、双摇、单人跳、多人跳等类别。

跳绳的重要装备——绳,在我国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女娲“乃引绳于絙泥中,举以为人”的上古神话中,绳子就已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春秋时期孔子学生子夏所著《子夏易传》又载:“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可见,在文字出现前,绳子曾作为重要的记事工具被人们使用。由此可推测,跳绳这一运动应是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演化而来的。

春秋 卜子夏著《子夏易传》中关于绳子的记载

关于跳绳从何时产生尚未定论,目前所见最早跳绳场景出现于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中,其中清晰描绘了两个女孩跳绳的场景。此外,同组画像石中还出现了人物射箭、翻跟头等运动展示,属于汉代流行的“乐舞百戏”图。观察考古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可知,大规模的“乐舞百戏”往往安排在庭院内,所以早期跳绳运动应属于庭院式演出。

汉 《乐舞百戏车马出行图》跳绳

关于跳绳的文字记载,《北齐书》中有一段有意思的记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然则乱亡之数盖有兆云。”上文在记述北齐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描绘了当时儿童边唱童谣边跳绳的画面,是目前最早关于跳绳运动的文字描述,可惜文中并未提及这一运动在当时的名称。

南北朝之后,跳绳的记载逐渐增多,与跳绳相关的称呼也随之出现,并随朝代更替,不断发生改变。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载:“男女无画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其中的“透索”即指跳绳,可见当时的跳绳仍是一种游戏性质的活动,而且是在八月十五日中秋佳节时进行,为这一活动平添了喜庆祥和的色彩。北宋年间,跳绳又称为“跳索”。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中“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描述了崔府君生日时举行百戏表演的场景。“跳索”在当时更类似于杂技演出,这也为后来的花式跳绳奠定了基础。相较于前朝的“透索”,跳索在动作的形容上更加形象化。

1995年,河北宣化辽代10号墓里出土了一幅契丹幼儿跳绳图。从图片看,左右两边各有一幼童做甩动绳索姿势,中间有一跳起儿童。画面描绘了多人跳绳,动感十足。此前以儿童跳绳为主题的图画非常少见,因此这幅画弥足珍贵。

河北宣化辽代10号墓中的《契丹幼儿跳绳图》

从目前的文字记载看,明以前的文献记述的跳绳运动大多是单人跳,而明之后开始出现多人跳绳的记载,如明《宛署杂记》载:“以长縆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凝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绊,听掌绳者以绳击之示罚,名曰跳百索。”《宛署杂记》的作者为明万历年间任宛平县知县的沈榜,该书为记述北京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方志一类书籍,其中详细描述了多人跳绳的规则。之所以称“跳百索”,是因为绳索飞摆时宛若上百条绳索在挥舞。

当时,“跳百索”又称“跳白索”,且此类运动多与节日庆祝相关。明《帝京景物略》中可以看到:“永乐七年令元宵节赐百官假十日……二童子引索略地如白光轮,一童子跳光中,曰:跳白索。”这里描述了上元佳节孩童跳绳的场景,由于绳索摇动太快以至给人一种孩童在白光轮中跳跃的假象,因此称为跳白索。跳绳活动后被清代所沿袭,仍与节庆挂钩。清康熙时期的《顺义县志》载:“正月元旦家设香烛酒果,拜天地祖宗……童子以彩绳跳百索,男女各盛服游街谓之走百病。”可看到清代的跳绳仍被称为“跳百索”,而且也是春节重要的娱乐活动之一。跳绳这一称呼则在民国时才出现。《莱阳县志》载:“近今更有网球篮球乒乓球赛跑跳高跳绳等”。当时体育竞技概念已经进入国内,“跳绳”的称呼也随之引入。

2021年世界跳绳锦标赛(线上)

1959年起,跳绳相关的培训和比赛陆续在国内兴起。为有效推动跳绳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国家体育总局结合国内跳绳运动竞技发展的大环境和国际跳绳制度,于2010年颁布了《跳绳竞赛规则》。此后,为进一步提升我国跳绳项目在国际的影响力,我国运动健儿自2013年起多次参加相关国际赛事,并取得丰硕成果。如今,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同时将青少年作为该计划的重点人群,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跳绳运动也因此被列为中小学生体育达标测试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