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先锋团|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跋山涉水掘真菌,躬耕科技富三农

原创 | 2025-01-14 17:10

柔肩担重任,智勇绘新篇

绘科技蓝图,展巾帼风采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贵州广播电视台教育事业部

团队简介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团队现有在职职工8人,其中女性工作者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2人,在读研究生2人,获得“贵州省首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千层次人培养对象”1人次;入选黔东南州重大行政决策专家与贵州省综合评标专家1人次。该团队长期以来围绕药食用菌、蔬菜、稻鱼等黔东南州特色产业进行技术创新研究公关与推广。经过不懈努力,近年来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地方标准8项、发表期刊文章80余篇,获贵州省农业丰收奖三等奖1次,获黔东南州“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跋山涉水,挖掘真菌资源

黔东南州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7%,生物资源丰富,良好的自然条件为孕育丰富绚丽的大型真菌资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生长繁殖条件。丰富的食用菌种质资源既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又是科研、生产的工作基础。为将黔东南州大型真菌资源进行充分开发与利用,团队不畏艰险,深入“深山老林”进行资源调查、收集,并对收集的大型真菌进行驯化栽培研究。团队成员,特别是女性科研工作者对野外资源的收集过程中“悬崖峭壁、毒蛇、毒虫”等的心理恐惧与跋山涉水艰辛依然历历在目。过程艰辛,成果丰富,团队收集并驯化野生大型真菌资源20余株,其中稀有食用菌品种3株,其中1株已申报国家专利。这项野生大型真菌资源调查工作,将为地区大型真菌宝贵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素材。

躬耕科技,践行科技服务

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自2012年成立以来,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工作,入乡村、进田野,讲给农民听,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把科技躬耕在田间沃土里。团队围绕黔东南州特色产业,与企业联合申报科技项目20余项,获科技资金900余万元,围绕产业发展“瓶颈”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与示范推广,从而服务农业产业提质增效。通过项目实施,团队先后形成羊肚菌、大球盖菇、香菇、茶树菇等系列技术标准,在全州进行推广应用。

同时,在全州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攻关、本土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服务3500余人次。通过专题培训、现场讲解、示范服务、结对帮带等方式,加强对当地农技人员、青年农民、致富能手等教育培训,帮带培养本土年轻技术能手。在农业技术服务过程中,成效显著,如:团队成员负责人王杰2019年-2021年作为天柱县食用菌专班技术组负责人,组织技术力量推广食用菌产业发展,其中羊肚菌种植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发展规模5200余亩,产值超1亿元,成为当地主导产业之一;团队2023年在天柱县高酿镇建设的“稻-鱼”综合种养示范点,水稻亩产520kg,稻鱼亩产137.5kg,亩产值超万元。团队成员被贵州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9人次;被黔东南州科技局评为“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次。

《科技创新·巾帼风采》

贵州省妇女联合会特约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