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农村路”获奖作品展播丨海铺拓路记

贵州交通广播、贵州公路 | 2025-03-20 16:22

海铺,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两河街道西北部的一个村庄,是我出生、生长的地方。海铺名称的由来,听村里一位九十岁的老人说:“海铺原先是一片海滩,由于地壳运动和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水下落,出现一片山丘,中间呈凹形状,达上千亩面积,常年有水囤积在里面,寨子里大部分人家靠养殖鱼及在其四周放羊维持生活,那时候叫作海子铺。”

我出生于80年代,在我的记忆中,海铺境内最早通的公路是双凤老城至红果新城的G320国道,这条沥青路横穿海铺东西部,距离我家所在的寨子4公里。因交通地理位置较好,海铺比周围其他村庄先通电几年,我还在上小学时就摒弃了煤油灯,点上了电灯。

起初,除了这条国道,村子周围都是泥土里混合石块的路。尤其是我们寨子背后通向山地的那条大路,因是寨上大部分人家种地必经之路,在人和牛马的踩踏下,几年就被踩沉下去一米多深,祖辈们用马从山上驮石块来填了又填,补了又补,缝缝补补的路,一走就是几十年。我对那条路的印象很深刻,小时候上山放牛,我经常走。有一次,刚下完雨的下午,我吆着大牛带小牛,行走在那条路上,遇到一处低洼处,积水有半米深,路上的牛马粪便经过雨水的冲刷,大都冲到这个低洼处汇聚成一个水塘,尽管我穿着水鞋,但还是过不去。我灵机一动,想骑在牛背上趟过去,远看大牛已走过水塘,小牛跟我并排还未越过此处。原本我想骑在小牛的背上过去,哪曾想,我刚骑上小牛的背,调皮的它向低洼处纵身一跳,过去了。而我从它的背上摔下来,正好落在水塘里,冲击水塘冒起来的(地)夹着牛马粪便的泥水,溅在我的脸上,裤子全被泥水淹没,衣服上也大都被泥水浸染,顿时,一股臭味弥漫在我的全身,似乎通过呼吸道还进入我的身体。我被吓哭了,不管牛去哪了,当时只顾自己,哭着往回走,到家里向父母讲述缘由,换了衣服裤子后,就不想出门了。父亲跑着去找牛,找了几个小时才找到拉回来。

从此,我对那条路有了阴影,一到下雨天,我根本不会走那条路,宁愿走荆棘丛生的小路绕一点,也不想走那条路。后来,邻居们商议,要拓宽那条通向地里的那条路,并用石块填在上面。那时我的爷爷是村干部,他带领大家说干就干,每家每天出一个劳动力,拓路,垫石,热火朝天地干了一周,路变宽了,路面是石块铺成的,原来那个低洼处的水塘也被填平了。大家出力修了路,也得了好几年实惠,至少不怕雨天出门干活。

还有一条路,是海铺几个自然寨村民去稻田里必走的土路,要说是路,其实就是河埂,那是穿越海铺坝子里的一条河,我们叫海铺河。这条河水流到的尽头叫海坝,那附近有很多水田,我们寨子在那里的稻田占据最多,距离家三公里路程,虽算不上远,但通往那里的河埂是纯泥土的,每到夏天插秧时候,经常下雨使河埂坍塌,即便平整处也是泥泞满处是,我曾在那条河岸上摔过无数跤,尤其是秋天收割稻谷时遇到阴雨天气,背着一背稻谷走在泥泞的河岸上,一不小心就会摔跤。尽管我的母亲每次杵着一根木棍背稻谷,也难以避免会摔跤。

后来,政府拨款修建海铺河道,河埂用石头浇灌石灰砌成,彻底改变了那条路的状况,我常在河道边放牛,一次遇到一位曾祖辈的老人说:“这个河道建设工程真是好,真的为老百姓服务了。” 多年后,我再次踏上那条河埂,心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看到那条通往稻田的河埂道,我仿佛看到不远处的一块块稻田,曾经产出一粒粒白米粒,养活了村子一代又一代人。

说起修路,我记忆中有很多寨子里修路的场景。有一年,修建通往我们寨子里的通组路,为了修这条路,村里组织召开好几次群众会议,动员通组路所占用土地的部分群众,奉献出土地资源。而后向上级争取沙子和水泥的资金赞助,每家出两个劳动力参与修路。那时我刚好高中放暑假,我跟父亲一起参加,我体力单薄,出不了重力,就与邻居妇女们一起搅拌灰浆。十天后,一条长达两公里的通组水泥硬化路建成了,尽管大家都很劳累,但想到以后回家不用担心会踩到积水坑,种收庄稼可以使用农用车在硬化路上跑,大家心里觉得值。硬化路修建好不久,有几户人家就买了三轮车。隔壁的三爷爷开心得咧开嘴巴说:“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了,给水泥和沙子,我们寨子终于有一条像样的路了。”

2012年夏,沪昆高铁建设要从海铺村穿过,具体从我家寨子穿过,我们整个寨子搬迁到一个集中安置点。后来建设水兴高速、快速通道、盘兴铁路等,都穿越海铺,我们村成了交通汇聚地。由于各种开发和建设,原来通村的水泥路被工程车压得坑坑洼洼,尽管期间补修许多次,有的地方依然会积水。

村干部积极申报“以工代赈”专项项目,今年终于争取到“以工代赈”项目用于人居环境整治,其中包括通村路重建。我在盘州新闻上看到家乡人修建通村路的视频场景,很是开心。

十月下旬,我特此回老家一趟,去看看刚修建好的通村路。路面加宽了,且全用沥青铺筑,与乡级公路一样,我很是感慨,海铺终于通沥青路了,这是很多村民梦寐以求的。我顺着沥青路走走看看,发现海铺近些年发生很多变化。

从沥青主路分岔,一条条水泥路通向每一户村民家,所有的民房的屋檐都用石灰粉刷,屋内墙壁粉刷了瓷粉,庭院里都是水泥地。村里还对厕所进行改造,修建垃圾池,环境更卫生清洁了,居住环境变美了。

“现在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村主路还建成柏油路,我买了一辆农用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庄稼的收种时节很方便,党和国家的政策真是太好了。”一位老乡激动地跟我说。

海铺恰好处于新老城区的中间地带,距离新老城区15公里左右,原来乘坐客车到城区需要1.5小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穿越海铺境内的有沪昆高铁、沪昆高速、水兴高速及连接新老城区的快速通道,以及正在建设中的盘兴铁路,隔壁的冯家庄村就是盘州高铁站所在地。更加便捷的交通枢纽,让海铺人一张高铁票就可以直达北上广深,境内每天二十几辆公交车运营,私家车到红果新城20分钟,在海铺,像我一样在城里的上班族都是早出晚归。

海铺因为交通和地理位置优越,有很多企业入驻,境内有三特制药厂、盘州农产品交易市场、钢铁厂、红果物流园等大型企业,原本以种植玉米、水稻为主的海铺人,现在把土地流转给了村级合作社进行规模种植蔬菜、精品水果等,手里的闲钱入股钓鱼塘及农家乐,每年年底坐收土地流转费及分红。有了大把空闲时间的乡亲们到就近企业务工,离家最近的仅有1分钟路程,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从海铺的变化,让我感受到了整个贵州的变化。中央构建新发展格局,大力支持贵州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出台了新国发2号文件,省委、省政府提出“十四五”时期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正在谋划“十五五”规划,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贵州拥有便捷的交通枢纽,以及富集的能矿资源、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队伍优势,为贵州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条条路,载着海铺人通向幸福的生活。如今,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楼,有了小汽车,海铺变得净、绿、美,海铺人的生活舒适、舒心、幸福了,乡亲们真正过上了好日子。我相信,今后的海铺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必将越走越宽阔,海铺人明天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作者:胡光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