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造“一带一路”出海记 | 88%白度!从赤水卖到土耳其、越南、缅甸……
【开栏的话】
历史的回响,总与时代的足音交织。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如同点亮了连通世界的灯塔。十余年来,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的道路不断延伸,内涵日益丰富,为全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东方力量。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时代进程中,地处中国内陆的遵义,敏锐地抓住了历史性的机遇。曾经的黔北重镇,挣脱了“黔道之难”的束缚,以开放的胸襟,将自己的发展脉络融入国家战略的宏伟蓝图,让“遵义制造”的匠心与品质抵达中亚、欧洲的广袤市场。
出口的,不仅仅是产品。每一件“遵义制造”的背后,是攻坚克难的创新智慧,更是这片红色热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诚挚心意。从“买全球”到“卖全球”,从“走出去”到“走进去”,遵义正用它的独特韵味,与世界对话,书写着新时代的开放故事。
遵义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系列报道《遵义造“一带一路”出海记》,看遵义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叙事中,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在遵义赤水,一家企业悄悄干了一件大事——他们让竹浆白度达到了88%,竹浆品质直接比肩国际水平。现在,这些竹浆和纸制品正乘“一带一路”的东风,完成了一场场奇妙的旅行。



它们沿赤水河到四川泸州,再到上海,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土耳其、越南、缅甸、泰国等地。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刘振宽告诉记者:“通过企业自主出口,今年1至8月,我们的产品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达1100余万元。”


竹子“白”到发光,远销海外。究其原因离不开企业的技术创新、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国家的开放合作。


2019年开始,该公司开启技术升级之路。他们自主研发了无酸处理的纸浆漂白工艺,不仅让纸张更白,还实现了节能环保,生产出的高强度、高白度竹纸浆及生活原纸,其白度可达88%。更厉害的是,他们手握86项专利,其中9项发明专利,还把1.8亿投入环保改造中,用实际行动践行绿色发展。


赤水市作为贵州竹资源第一大县,经过30年退耕还林的持续努力,现已拥有132.8万亩竹林,被誉为“中国竹都”。这片竹林不但是竹浆产品出口的底气,更是当地竹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在产业链上,该公司还创新推行“产业龙头化企业+竹原料收购商+竹农”的订单模式,既保障了企业原料供应,又带动18万竹农增收。“家里300多亩竹林,每年需要采伐两次,可增收5万多元。”在丙安镇爱华村竹农文德林眼里,这个绿色产业让大家得到了实惠。
从技术突破到资源转化
从环保投入到远销海外
赤水市正以竹产业为支点
积极融入绿色“一带一路”
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
记者:陆邱珊 税兵 向婧
赤水融媒
编辑:黄明
编审:王钰燕
终审:袁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