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滑稽的契约里,找到了最早关于它的记录
茶,在正式成为饮品之前,主要是以食品和药品的形式存在着。而作为“孩儿他爹”的茶具,曾几何时也是不存在的。真正意义上的茶具出现在何时呢?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则故事里找到踪迹。
让我们回到公元前59年,大汉王朝的蜀地。此时, 一个年轻的大胡子正趴在一个坟头上,一面放声大哭,一面念念有词。这可不是因为这个大胡子家里有新丧,或是他在追念他的亲友。他哭诉的内容是主人啊,你当初买便了回来当奴仆的时候,只是让我看门守家,可没有叫我去给别人家的男人买酒啊!
便了,是这个年轻大胡子奴仆的名字,他哭诉的对象正是他早逝的主人。不过此时的便了并不曾预见到,接下来这个让他去买酒的“别人家的男人”,会让他哭得更加伤心欲绝、痛不欲生。
要说这位“别人家的男人”,可不是一般寻常人物。他正是与杨雄并称“渊云”的西汉著名词赋家王褒。王褒,字子渊,西汉时期蜀资中人,也就是今天四川省资阳市人。
这日,王子渊到一位已故的朋友家拜访,女主人寡妇杨惠接待了他,并让家奴便了去为王子渊买酒。谁料性格耿直的便了不情愿,跑到了主人坟前哭诉。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我们并不知道王杨二人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着被后世文人们诟病、批判的那点不寻常的小心思。但在当时,便了这一闹,着实让王杨二人没了体面。二人大为光火,杨惠一怒之下将便了转卖予王褒。
买卖,就要有个白纸黑字的契约合同,在当时称作券书。正当王子渊准备提笔挥毫时,个性奴仆便了牛哄哄的给自己补了最后一刀:如果你要买,麻烦你把需要我干的活儿都清楚明白的写在契约中,但凡没写到的,恕不奉陪。
本就气愤的王子渊不料还被将了这一军。大概是气急败坏反而导致文思泉涌,于是他随即写下了在中国词赋史上有重要意义的戏谑之文——《僮约》。洋洋洒洒600余字,对便了同志是安排的明明白白,劳作之繁重、花样之多超出想象,可以说是当时蜀中一个农庄一年四季可能有的工作的全部。除了工作细目,王子渊还严格规定了便了的一言一行。而文中也尽是些揶揄、讽刺的语句。
刚才还气势汹汹的便了同志在读了这份契约后“目泪下落,鼻涕长一尺”地说:如果按照王大夫的说法干活,我不如早点归于黄土,早知道是这样,我就干脆些去为王大夫买酒,真是不应该作恶的。
其实,《僮约》更多的是王子渊泄愤的游戏之作,却意外地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重要的一笔历史文献资料。文中两处提到了茶,分别是“烹荼净具”和“武阳买茶”。“荼”即茶,“烹荼净具”可以解释为烹茶的器具必须完备,也可以理解为烹茶的器具必须洗涤干净。无论怎么诠释,都可以推测,在当时的西汉,饮茶已经有了专门的、固定的器具。这也是关于“茶具”最早的文字记载。而在此之前,茶具是与食具、酒具混用的,泡茶是没有专门的器皿的。同时,《僮约》也是最早提及茶市场交易的重要文献。《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王褒让便了往返百余里,专程到“武阳买茶”,可见武阳一地在当时是重要的茶叶产地和销售市场,茶在当时已经是一个专门的商品了。
感谢这位有些愚忠的便了,让我们这些后世之人能通过王褒这份充满喜感的契约,窥见西汉经济、文化、生活、风俗的一斑,也让我们对茶多了解了一分。
最后我们还是把时间还给可怜的便了,让他背着竹筐去武阳为新主人买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