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特稿丨云上的人——航线里的“调度大脑”

动静视听 | 2025-11-08 12:00

1982年,徐松生于贵州铜仁德江。喀斯特峰丛间掠过的飞机影子,在他心里悄悄埋下“飞翔”的种子。2004年,凭着韧劲考入中国民航大学,年少时模糊的“蓝天梦”有了清晰方向。

大学图书馆里,徐松总待到闭馆才离开。他捧着泛黄的航空课本,在空白处写满飞行原理、气象知识的笔记,“航空报国”的初心藏在墨痕里,随知识积累愈发坚定。

毕业后,徐松入职一家航空公司运行控制部,从基层签派员做起。他深知签派重要性,从核对飞行计划参数、分析航路气象实况学起,把每一项流程、每一组数据都啃透。2015年多彩贵州航空成立,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他辞职返乡,加入其运行控制中心(AOC),成了贵州“空中通道”的守护者。

“签派是航班的‘地面大脑’,一个数据偏差,一个流程疏忽,都可能影响飞行安全。”入职第一天,师父的话被徐松写在笔记本首页。刚到多彩航空时,他每天跟着前辈在AOC大厅,键盘敲到指尖发麻,眼睛盯屏到泛红,滴点眼药水继续工作。2016年,初接值班经理席的那天,他抱着一摞夹满便签的业务资料,笑着跟同事说:“要学的还多,咱们一起加油,收好安全底线!”

新岗位的挑战远超预期。那段时间徐松常失眠——既要统筹协调气象、地服、机务、空管等多个保障单位,又要应对贵州“善变”的天气:前一秒晴空万里,下一秒暴雨倾盆。他暗下决心:“不跟上节奏,就守不住安全。”

徐松

一次深夜加班,徐松对着运行手册的复杂流程皱眉。领导进来拿东西,温热的手掌拍在他肩上:“要做海绵,更要做钉子——吸收养分才充实,钻得深才立得稳。”这句话从此成了他的座右铭。

此后,徐松成了办公室最“轴”的人。手册条款不懂,就拉着气象同事琢磨云图:“结合贵州喀斯特地形,天气预警阈值得再细化,不然山区航线易漏判风险。”发现流程卡顿,便组织同事重编流程图,白板上的线条改到每个环节严丝合缝。

这份“轴”劲,在关键时更见力量。“手册一遍不懂再看,流程一处不通再捋”,是他应对春运、冰雪的“法宝”。有年冰雪季,贵阳龙洞堡机场跑道积冰,航班受阻。徐松守在监控屏前,叮嘱同事实时安抚旅客、通报航班动态,连轴转16小时,直到最后一架航班冲破晨雾起飞,才靠在椅子上揉着发麻的肩膀松气。

如今42岁的徐松,从助理签派员成长为AOC值班经理。这些年,他见证民航技术从纸质记录、人工数据核对升级为智能运行监控系统、数字化签派放行,贵州地区航线从几条省内支线,逐步拓展至覆盖全国主要枢纽城市及重点旅游城市。但不变的是对“安全”的执着:哪怕流程再熟、经验再足,每次航班起飞前,都要亲自核对关键数据,确认无误才放行。

他的电脑屏永远开着航班监控系统,“机组执勤超时预警”“跑道关闭风险提示”的红色标记格外扎眼。“看到红色就得想预案,得把风险堵在前面。”他指尖轻点鼠标,目光不离屏幕。

徐松的记忆里,装满“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时刻。去年夏天,AOC大厅空调嗡嗡作响,所有人按部就班处理航班事务。突然卫星电话响起,珠海飞兴义的航班机长焦急道:“徐经理,机上旅客突发心脏病,请求支援!”

徐松(右)和同事查看航班情况

徐松“腾”地站起,椅子腿划得地板刺耳。他飞快敲键盘,调出航班轨迹、剩余油量、沿途备降机场天气数据,指尖泛白。一边指挥AOC各席位联动,一边对着对讲机高声却沉稳部署:“通知机组返航珠海,协调急救中心备救护车!地服核实旅客信息,签派带班向空管申请优先航路!”

整整30分钟,从接求助到航班落地,徐松没喝一口水,眼睛死死盯着屏幕的飞机图标。直到绿色光点变“落地白”,地服传来“救护车接走旅客,情况稳定”的消息,他才舒口气,发现后背衬衫已被汗水浸湿。

后来机组反馈旅客脱离危险,徐松揉着发酸的太阳穴,蹭掉掌心的汗笑说:“人没事,这通忙就没白忙。”

给新员工培训时,徐松总讲这些经历,末了强调:“我们不只是保障航班安全准点,更是守护旅客对‘回家’的期待、对‘旅行’的向往。咱们是贵州的‘空中名片’,这张名片绝不能砸。”

今年国庆黄金周,贵阳龙洞堡机场客流增三成。徐松站在监控屏前,目光扫过航班信息,对同事叮嘱:“贵阳飞北京的GY7101,航路有雷暴,跟机长确认调整方案。”

话音刚落,手机响了,儿子软乎乎的声音传来:“爸,妈妈做了红烧肉等你。”徐松走到角落轻声说:“乖,忙完高峰就回,你们先吃。”挂了电话,揣好手机转身回岗位。

窗外,一架架飞机穿过贵州云层,在跑道上平稳起降,载着旅客飞向远方。对徐松而言,AOC早已不只是工作地,更是需要用心守护的“家”。

秋冬时节,贵州山林层林尽染,机场更繁忙。徐松依旧盯着每组数据、守着每趟航班,让旅客的贵州之行,从“平安起飞”开始,到“顺利落地”结束。

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