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旅知识趣味挑战大赛知识要点 | 生态贵州 -- 山水篇(二)
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
贵州是“山的王国”“水的世界”“洞的博物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贵州奇特的地貌。贵州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达62%,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是“绿色大氧吧”和纳凉避暑的胜地。
黄果树瀑布雄浑壮美,铜仁梵净山奇峻壮阔,荔波喀斯特葱郁灵秀……
近年来,贵州围绕“绿水青山”做文章,以“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目标,加快把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优势。通过对全省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挖掘、开发,初步形成了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和水利风景区等保护地为载体的多类型的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
春赏百花,夏享清凉,秋游乡村,冬浴温泉……游客纷至沓来,贵州正成为人们的向往之地。
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它既承载人类的精神文化价值,又关乎地球生态安全。贵州自2003年启动申遗工作,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07年荔波申遗成功,2010年赤水申遗成功,2014年施秉申遗成功,2018年梵净山申遗成功。目前,贵州省共有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施秉喀斯特、梵净山4处世界自然遗产地。
喀斯特省
喀斯特,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石膏、岩盐等)进行的化学溶蚀地质作用。由喀斯特作用所造成地貌,称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之广泛,类型之多,为世界所罕见,主要集中在云贵高原和四川西南部。
贵州被称为“中国的喀斯特省”“喀斯特博物馆”,在贵州,喀斯特的出露区域有128000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73%,占比位居全国第一,类型尤其全面,包括峰林、石林、峡谷、溶洞、天坑等。
邮票上的喀斯特
2022年4月28日,中国邮政发行发行《世界自然遗产——中国南方喀斯特》特种邮票1套7枚,单枚面值1.2元,分别为石林喀斯特、荔波喀斯特、武隆喀斯特、桂林喀斯特、施秉喀斯特、金佛山喀斯特、环江喀斯特。其中,荔波喀斯特邮票画面展现的是小七孔桥景色;施秉卡喀斯特邮票画面展现的是施秉黑冲景区景色。
梵净山
梵净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梵净山是中国南方最早从海洋抬升为陆地的地方之一, 距今约14亿年。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森林覆盖率为95%,是中国少有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中国五大佛教名山。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3县交界处,总面积为41900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其主峰凤凰山海拔2572 米,具明显的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特征,为中国西部中亚热带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区内有植物种数2000多种,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珙桐等21种;脊椎动物有382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黔金丝猴等14种。
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着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被称为生物资源的“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梵净山万米睡佛
西上梵净山,在海拔2000米的棉絮岭拜佛台,可见凤凰山红云金顶与老金顶绵延数十里,酷似一尊睡卧的弥勒佛,当地人称“万米睡佛”。民间又叫梵净山为大佛山,皆因山即一座佛,佛即一座山,人们相信“身在山中,必得佛佑”。
梵净山金顶
金顶是梵净山著名景点。梵净山老金顶海拔2493米,是梵净山第二高峰。梵净山新金顶海拔2336米,垂直高差达百米,晨间经常被红云瑞气围绕,因此也被称为红云金顶,谐音“鸿运金顶”。新金顶上半部分被“金刀峡”隔成两座孤峰,中间由天桥连接,状若飞龙。
梵净山杜鹃花海
梵净山杜鹃花海,位于梵净山半山腰,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气温15℃,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氧吧”。每年四五月间,万亩杜鹃花盛开,处处花繁叶茂,景色蔚为壮观。
梵净山蘑菇石
梵净山蘑菇石,是贵州标志性景点之一,景如其名,它就像一朵巨大蘑菇屹立在山顶。蘑菇石是一种地质形态。岩石遭受风、水、生物等的剥蚀作用,不断改变形态,最终形成蘑菇石。梵净山蘑菇石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巍然不动,它已经在这里屹立了10亿年以上。
亚木沟
亚木沟风景区,位于铜仁市江口县,毗邻梵净山。亚木沟总长50公里,沟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在17°C左右,空气负离子浓度高,有天然氧吧的美誉,是探险、觅奇、寻幽及休闲养生的绝佳之地。山上物种丰富,有金丝猴、猕猴、林麝、黑熊、穿山甲、红腹锦鸡、虎斑碟等珍稀动物,有楠木、红豆衫、桫椤、珙桐(鸽子花)等世界珍稀树种。
思南石林
思南石林景区,位于铜仁市思南县长坝苗族土家族乡,地处乌江思林电站库区内,石林绵延3个丘陵,出露面积4.9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完全、生态保存最完好、出露面积最大、最具观赏性和科研价值的连片喀斯特石林。思南石林类型丰富,造型奇特,展示了石芽发育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地质特征,享有“天然地质博物馆”之美称。
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
石阡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铜仁市石阡县中部,总面积778.00公顷,湿地面积256.00公顷。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山高谷深、林幽水静、气候宜人,周边生态环境清幽宁静,是鸳鸯的理想栖息地,现有700余对鸳鸯已成留鸟。石阡鸳鸯湖为树枝状狭长湖体,总长20公里。公园内基本为喀斯特地貌。
印江美女峰
美女峰景区,位于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主体景观区由大圣墩山和农业公园组成,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大圣墩山因山体形状貌若一位长发飘逸的女子仰靠在斜椅上,又名“睡美人”。大圣墩自宋代以来,就被称之为黔东北第二名山。有唐代佛教传入梵净山区的第一座庙宇铁瓦寺的遗址(《贵州佛教史》),以及秦时的“烽火台”、宋代的“鸳鸯亭”等人文遗迹。
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
思南乌江喀斯特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铜仁市思南县,面积202.99平方公里。公园以喀斯特地貌景观为主,兼有典型的乌江峡谷地貌、地质构造遗迹、水体景观、名贵植物等自然景观和古建筑、古村落、宗教、民俗等人文景观。公园拥有中国目前已发现同纬度上规模最大极具观赏价值的喀斯特石林--思南石林,与村落、农田等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对研究乌江河谷的演变和我国西南喀斯特区石漠化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铜仁锦江由大、小两江汇成,都发源于梵净山东麓。从古至今,沿江景观共计十二处,曾经美冠贵州、扬名荆楚。通过卫星图片,可以看到锦江在铜仁市境内形似一条腾飞的巨龙,由西向东呈“S型”横贯铜仁市全境。锦江在铜仁市境内河段长68.5千米,流域面积1281平方千米,平均水面宽105米,深10—30米。因此号称百里锦江画廊。锦江十二景为:东山楼阁、中流砥柱、云彩江声、两江春色、渔梁夜月、文笔凌云、金鳞游泳、西岭归樵、玉屏晴雪、南岳飞泉、石笏朝天、六洞岚光。
洋山河峡谷景区
洋山河峡谷景区,位于铜仁市德江县。洋山河峡谷峡长3000米,河水从北向南,岩溶景观发育相对集中,由洋山河峡谷、洋山河天坑群、洋山河溶洞群组成。石峰、陡崖、瀑布、美不胜收,同时景区较高的森林覆盖率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还成就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天麻。
佛顶山
佛顶山位于铜仁市,地处石阡、施秉和余庆三县交界处,最高海拔1869米,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大高山。数亿年前,在地垒式构造大幅度抬升的基础上,在流水侵蚀的外力作用下,造就了佛顶山。佛顶山山体基座窄,宽约8000米,至海拔1600米处的山体宽仅500—800米,而至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脊一般宽仅数米,最窄处只有2—3米,呈现极为典型的刃状或鱼脊峰状的山地景观。佛顶山森林覆盖率达96.67%,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加之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孓遗生物的避难场所,因此,生物资源丰富。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遵义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及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接壤处,总面积31113公顷,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属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
沿河乌江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包括乌江部分主河道、支流及周边河漫滩和部分峡谷。公园以低山河流为主体,与周边森林组成独特的湿地与森林复合生态系统。
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
思南白鹭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铜仁市思南县,总面积4264.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2514.9公顷。公园内有国家保护种类以及珍稀植物柔毛油杉、银杏、楠木、红豆杉等野生植物共331种,有国家二级保护物种胭脂鱼、岩原鲤、鸳鸯、红腹锦鸡等野生脊椎动物共218种。白鹭湖是乌江上思林电站下闸蓄水后自然形成的大型千岛湖。
荔波喀斯特
荔波喀斯特位于贵州东南部的荔波县,2007年,在联合国第31届遗产大会上,荔波喀斯特、石林喀斯特、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中国南方喀斯特”,被评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成为中国第六个,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观是锥状喀斯特,最典型的类型是峰丛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峰丛景观与峰林景观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与递变。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评价:“荔波的锥状和塔状喀斯特同样被认为是世界上同类喀斯特的参照地,形成了特殊而又美丽的地貌景观,有着世界级的品质。”
荔波茂兰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的核心区域。荔波茂兰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山、水、林、洞、瀑、石融为一体,峰林和峰丛都被森林覆盖,其中生存着许多特有和濒危动植物,是亚热带喀斯特地貌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块宝地。
茂兰保护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总面积2万多公顷,是地球同纬度地区残存下来的面积最大、相对集中、原生性强、相对稳定、生态保存最为完好且绝无仅有的喀斯特森林,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区内查明有高等植物2199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种,如单性木兰、掌叶木、红豆杉、南方红豆杉、单座苣苔、辐花苣苔等;有脊椎动物43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蟒、白颈长尾雞、林麝、中华沙秋鸭等5种,发现动物新种38种,如荔波壁虎、茂兰弯茎叶蝉、荔波盲高原鳅、茂兰眼躉蚊、茂兰盲目步行虫、茂兰玛琳蛛、茂兰阿纳蛛等。
万亩梅林
万亩梅林,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这里天然生长着2万多亩野生梅,树龄在200年以上的珍稀古梅有几万棵,素有“十里梅海、万亩梅林”之称,是中国西南最大的野生梅群。每年1至3月,森林里的梅花便次第开放,红梅、白梅、黄梅、绿梅让人目不暇接。
茂兰景区
茂兰景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山、水、林、洞、湖、瀑、险滩、急流于,一步一景,茂兰景区以原生态游览为特点。景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91%,曾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为“中国最美十大森林”之一。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
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总面积118.8平方公里。由大、小七孔景区、水春河景区和樟江风光带组成。景区以丰富多样的喀斯特地貌、秀丽奇特的樟江水景和繁盛茂密的原始森林、各类珍稀品种动植物为特色。
小七孔景区
小七孔景区,国家5A级景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总面积46.4平方公里。景区集林、洞、湖、石、水等多种景观于一体,玲珑秀丽,享有“超级盆景”之誉。主要有小七孔古桥、拉雅瀑布、68级跌水瀑布、石上森林、野猪林、水上森林、天钟洞、卧龙潭、鸳鸯湖等21个景点。
大七孔景区
大七孔景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大七孔以进入景区的一座大七孔古桥而得名,桥高7米、宽4.5米、长35米,横跨东西。大七孔景区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体的景区,高百米、宽数十米跨江而过的天生桥被誉为“大自然神力所塑造的东方凯旋门”。
荔波三绝
荔波喀斯特原始森林、水上森林、“漏斗”森林,都生长在贫瘠、脆弱的喀斯特环境中,被称为“荔波三绝”。
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
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由斗篷山景区、螺丝壳景区、剑江景区、都柳江景区和凤啭河景区五个部分组成。
斗篷山
斗篷山位于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距市区22公里,雄立于苗岭山脉中段,总面积61.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高度1961米,是国内距离城市最近的原始林区,景区内有峰峦、峡谷、溶洞、溪流及瀑布等景观,原始森林覆盖率近95%。
斗篷山1600米以上的山体,多数时间浮云缭绕,超出山缘二三百米,恰似老翁戴斗笠一般,从而以“斗篷直出浮云间”而得“斗篷山”之盛名。主峰有绝顶天池“九龙池”,水满时面积有6000多平方米。斗篷山下有重点水利工程九龙湖(又称茶园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