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共和国同龄丨李昭海:遵义是我的第二个故乡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第二故乡”,它可能是父辈们“下乡”的地方,可能是自己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在75岁的老党员李昭海心中,来到遵义这个“第二故乡”,是他此生不悔的选择。
爱情,在上海人李昭海看来,是个纯粹又美好的词语。1977年,28岁的他从东北人民大学毕业后,选择来到千里之外的遵义,只因心爱的姑娘在遵义三中工作。来到遵义,李昭海将工作单位选在了离遵义三中仅一河之隔的遵义供电局。
“在来遵义的火车上,我问身边的人遵义有多大?他告诉我全城只有1个红绿灯。到了遵义后,我来到丁字口,那时还是泥巴路。供电局那时还是电厂的一个车间,厂房十分简陋。”从长春来到遵义,李昭海有些失落。
和记者聊起那时候的艰苦生活,李昭海依然感慨。他和爱人居住在三中的职工宿舍里,十几家人共用一个水龙头,学校里的房子、教学楼全是土坯房。
电网是城市发展的动脉。从七八十年代的电力基础薄弱、发电量小、供电设备不稳定,到如今的生产生活高负荷供电无忧,从稀疏孱弱的电力网架到如今纵横交错的铁塔银线,李昭海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那时我们的职工是用板板车拉着电杆到现场,安装好以后还要爬电杆把线架上去,那时候条件都很艰苦的。线路在山上经常要发生故障,我们就要翻山越岭去检查线路。”李昭海感叹道,现在都用无人机了。
遵义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但曾经因交通不便等因素,制约着发展。李昭海告诉记者,那些年间要想回上海探亲一次,都是很不容易的,每次回去不仅要两天两夜,买不了票还得站立很长一段时间,要么就躺在座位底下。“现在大不一样了,坐飞机几百块钱就能到上海,坐高铁也只要十个小时。”
时代履新,瞬息万变。在天堑变通途的征途中,李昭海亲身感受到交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平时除了探亲或者节假日回到上海,其余时间他都生活在遵义。在他心里,遵义早已是自己的第二个故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遵义的变化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现在马路也很开阔住房条件得到很多的改善,整个市场也很繁荣,总的感觉这里就是很舒服,所以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遵义”。李昭海说,47年的时光早已让自己与这座城市紧紧相连,结下了深厚的情感,这片热土永远是他的牵挂。
全媒记者:李燕 向维忠
红花岗融媒 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