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古村
村落历史
布依族是云贵高原东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时代就在这里劳动生息。布依族与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渊源关系。唐代史称“西南蛮”,宋元以后称“蕃”“仲家蛮”,明、清称“仲蛮”。1975年,因居住需要修建“吊脚楼”3栋。1976年,因生产古纸主要作坊,故建造古法造纸作坊一间,石磨一座,蓝靛池两口。1977年修建古井一口,以及通向古井便道一条。增加古法造纸作坊两间,2002年铺设石板道路。2003年修建寨门、风雨亭,2010年对寨门、风雨亭等进行维修翻新。
风景名胜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境内,毗邻广西木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接壤。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为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和峰丛洼地地貌。保护区海拔430-1078米,面积21285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喀斯特森林及珍稀动植物。 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具有春秋温暖、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的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为15.3℃,气温年均差18.3℃。茂兰保护区的喀斯特地貌十分典型,形态多种多样,锥峰洼地,层层叠叠,呈现出罕见的喀斯特峰丛景观。
文物古迹
尧古布依寨古堡:古堡位于村寨中部,修建于民国时期,古堡由宽大、切面平整的石头垒砌而成,主要用于防御,先在古堡之上,由古堡由宽大、切面平整的石头垒砌而成,最初是用于村庄防御外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古堡早已失去它的防御功能,如今只留下几面石墙和墙孔,在古堡上面还修建有一栋民居,为尧古村造纸传承人覃自凡老人住宅。
非遗项目
1、布依傩戏于元末明初传入荔波境内,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布依语称为“管桥”,即“作桥”之意。荔波布依傩戏的形式主要分为正戏和副戏两种,正戏以反映自然和神灵为特征;副戏则以反映历史人物和典故为特征。荔波布依族傩戏的正戏戏目主要有:“酬神还愿”“拜三界公爷”“祭三光(日、月、星)”“祭神树”“祭泉井”“祭五谷”等十余个,成为了荔波文化旅游项目传演最为广泛的民间地方戏之一。 布依族傩戏以它神秘奇特、粗犷豪放、朴实无华的形式表现出原生性、神秘性、奇特性、朴实性、粗犷性、和谐性、独特性等显著特点,显示了它是具有巨大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布依古文字依靠傩书先生代代相传,仍能在祭祀场合“做桥”中使用至今。荔波10本布依傩书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010年布依古文字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公布,成为全国拥有自己语言文字的18个少数民族之一,荔波“布依族傩戏”被列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尧古寨自办的傩戏陈列室,在全县是屈指可数的,里面陈列的傩戏面具,原始古朴、形态各异,每到重大节日期间,群众们自发组织向外来游客展示多姿多彩的傩戏表演。
2、古法造纸术在尧古寨得以传承。古法造纸需要用10月份以前生长的黔竹每1米砍成一段,一层竹子一层石灰地放在池子里一起浸泡半年以上,然后用山泉水把竹子洗干净,用刀砍成1厘米左右的小段,再放到磨石下碾成碎末,之后把碎末放到池子加水再浸泡一个月,用一种名叫糯叶的植物黏合剂,加到水池里进行搅拌,使竹子的细末纤维与粘合剂粘在一起,最后用特制的网在液体里舀,进行抄纸。
3、布依族传统土花布工艺品。据说土花布的制作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土花布的织法,用自纺、自染的棉纱线用土织机织成。用蓝、青、黑、白四色搭配织出“柳条、格格、梅花、鱼刺、桂花”等近十种布纹、一百五十余个花式。以深色调为主,浅蓝相映,纹饰古朴大方,装饰性很强。
节庆活动
尧古寨传承了布依族过节的风俗,比如每年农历“四月八”,家家户户都蒸黑糯米饭,他们将捣碎后的枫树叶用少量的水浸泡,过滤后得到黑色的枫树叶汁,再用枫树叶汁浸泡糯米,经过一夜的浸泡,白色的糯米就会变成黑色,第二天一大早,蒸熟,蒸出的糯米黑得油亮,而且有枫树叶清香的味道。“六月六”布依族民族节日,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上鸡鸭回娘家看望父母,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尧古寨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每年的农历“七月半”,一般会过农历七月十三日至七月十五日三天,家家户户都像置办年货一样,把好酒好肉好烟、水果等买回家。用大碗的肉大碗的酒招待亲朋好友。这个节日布依族人会邀请邻村水族寨子的兄弟姐妹到家中做客,在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中增加了两个民族间的友谊。
六月六:六月六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上鸡鸭回娘家看望父母,以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六月六,是布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六月六”正值秋收前的农闲季节,人们借此机会游乐社交,也祭神祭祖;还在白纸马、三角旗上染上猪血、鸡血,插于田间、地头,以求消灾,祈祷五谷丰登。户主寨老则聚集到村社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神活动,以保庄稼不受损害,全寨人畜平安。还利用这个机会,商量制订乡规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