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24-12-10 11:03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指经文化和旅游部命名的,在某一地域,具有某一特色或具有更多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并广泛参与的传统民间文化艺术集大成之地。沿河山川秀美,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悠久,土家文化、红色文化、乌江文化交相辉映,土家儿女更是热情豪迈,能歌善舞。唱山歌、跳花灯、演傩戏,土家摆手舞及土家族人特有的民族服饰等等喜闻乐见、丰富多彩。2011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在沿河“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块国字号名片下,汇聚了以“土家山歌”、“土家花灯戏”、“土家傩堂戏”、“土家摆手舞”等等为代表的具有沿河土家族特色的众多民间传统文化艺术。

沿河“土家花灯戏”是一种春节期间由民间花灯艺人走村串街演出的传统戏曲,沿河人俗称“跳花灯”或“玩花灯”“耍花灯”。在沿河境内众多村寨都有在春节玩花灯的习俗。一般都以一个村寨为一个花灯团队,也有一个家族为一个花灯团队的,花灯的总负责人叫“灯头”。由灯头物色丑角(唐二)、旦角(幺妹)、茶头,扫殿人和锣鼓队人选,然后组织大家“扎灯”。灯笼共十二盏,6式,每式2盏,也有只扎6盏的,3式,每式2盏。另扎“排灯”一座。如人员多,各角色可备两套人选,以备不测。凡愿参加“落底账”的,都需垫资活动经费,待“化灯”后清帐。一般都在春节或春节第二天出灯,出灯前要请先生“祭灯”,若正月十五或十六“出灯”,“出灯”时也要请先生到场,写”文书“火化,以示平安。

沿河土家族花灯受贵州东路与北派花灯影响,一般由二人主角表演,主要由文角、武角及乐师组成。“文角”俗称“幺妹”。传统花灯男扮女装,戴假发、系围裙、踩花鞋,身段以小碎步、雪花盖顶、风吹杨柳等独具特色。武戏又叫“丑角”,俗称唐二,是花灯中的男主角。主要戏目有《唐二逗幺妹》、《巧英晒鞋》、《夫妻观灯》等。

沿河花灯调独具地方特色,唱腔吸收了沿河土家族高腔山歌的声腔唱法,真假声转换,唱词由民间艺人自编自唱,用方言演唱,具有独特的乡土韵味。2015年,沿河“土家族花灯戏”入选第四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沿河“土家傩堂戏”,是贵州省铜仁市傩堂戏的重要组成部份,与德江傩堂戏源出一脉,被誉为戏剧的活化石。沿河傩堂戏被当地土家人俗称“杠神”,它源于古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是一种佩戴面具展示的集说、唱、跳、演、祭及特技表演为一体的综合风俗文化活动,在乡村具有驱邪纳吉、酬神娱人,祈求人丁兴旺,有求子、求财、求福、求寿的功能寓意作用,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沿河傩堂戏有“十二堂正戏”和“二十四堂插戏”之说,角色众多。有唐氏太婆、土地、先锋、勾簿判官、歪嘴秦童、消灾和尚、开山莽将等等神祗最为喜闻乐见。

沿河傩堂戏傩坛主神俗称傩公傩母,传说为洪荒之后再造人烟的始祖,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虽然因为地域、年代等原因造型各异,但有两点千年不变:一是面目慈祥庄严,二是傩公均为红色面相,寓意傩公傩母实为兄妹,为繁衍人类不得不违背伦理结为夫妻,以此纪念兄妹二人为人类繁衍作出的牺牲和贡献。

沿河境内傩堂戏班子遍布各乡镇、村寨,沿河土家人每遇重大事务都有邀请傩戏班子表演的风俗,惊险、刺激、神秘,值得观赏。2019年,沿河“土家傩堂戏”入选第五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沿河“土家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是土家族古老的传统舞蹈,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它表现了土家人生产、生活、渔猎、劳动、战争、传说等内容。是土家人庆祝节日、祝福平安、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每逢年节,特别是沿河土家族过“赶年”,土家人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一堂,击大锣、擂大鼓、锁呐、长号、牛角齐鸣。男人跳大摆手,女人跳小摆手。跳摆手舞已经成为沿河土家族过节的重要内容。

如今的摆手舞已经从乡村走进城市、社区、学校、广场,成为普通群众娱乐健身的舞蹈之一。沿河“土家摆手舞”,于2007年入选第二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要说咱们沿河“文化艺术之乡”名片的特色文化还有很多,像“土家族打镏子”、“土家族阳戏”、“土家族金钱杆”、“土家族过赶年”、“土家族划龙船”、“土家族高台舞狮”,还有土家族美食和风富多彩的土家族服饰等等。

来源:沿河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