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奋进绘就旅游发展美丽画卷——黔东南州旅游产业化发展成就综述

文体旅事业部 | 2024-10-05 12:39

经过不懈努力,黔东南州的旅游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如今,在黔东南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村超”“村BA”活力四射、民族文化旅游火爆全国,到黔东南旅游打卡成为一种时尚。黔东南正在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文化和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向世人展示着一幅秀美壮丽的诗意画卷。

黔东南,自然生态原始秀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历史遗存原貌保留完整,侗族大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服饰、古歌、银饰等53项72个保护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㵲阳河、云台山、雷公山等自然景区山水秀美风光独特,镇远古城、西江千户苗寨、肇兴千户侗寨、下司古镇等文化景区历史悠久。被誉为生态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栖息地”。拥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各族人民在这片民族文化沃土躬耕垄亩,是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被联合国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

图为镇远古城 肖艳会 摄

图为肇兴侗寨 来源于黎平发布

近年来,黔东南州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充分发挥文旅资源富集优势、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旅游产业化发展呈现出井喷跃升、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不断书写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近十年来,黔东南州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旅游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旅游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成效明显。

瞄准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目标,建立州县联合打造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世界级旅游景区联席会议机制,加强对推动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动景区提质升级。积极推进景区管理机构和运营主体改革,加快解决景区“小马拉大车”问题,从根本上提升旅游景区管理能力。

由西江千户苗寨景区供图

针对重点景区木质房屋较多、消防隐患较大以及景区接驳道路和停车场不完善等问题,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提高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开展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攻坚行动。组织对景区、餐饮、住宿、购物、导游、旅行社等行业领域开展一线员工、企业负责人培训。

同时,为消除入境游客语言障碍,州旅游部门与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合作开展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肇兴侗寨旅游从业者英语口语培训、标识标牌翻译,提升景区国际化服务水平。

重大文旅项目稳步推进

黔东南州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依托自然生态优美和独特的苗侗民族文化,大手笔谋划、高水平建设,把分散的景点和美丽乡村建设串联成璀璨的项链,精心谋划一批文旅项目,加快实现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2015年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举行,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当年全州接待游客45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87亿元。“十二五”期间,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成效显著,支柱产业地位凸显。如今,黔东南依托409个中国传统村落、126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独特资源优势,谋划“一村一品”农文体为主题的“传统村落游”精品路线。

余天英 摄

近年来,黔东南州抢抓低空飞行旅游产业发展契机,开拓低空旅游业态蓝海,满足游客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用活黄平县旧州通用机场资源,培育发展低空飞行、飞行训练产业。截至目前,黄平且兰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已累计培训超过170人获得飞行等级执照。推进凯里高铁南站航空旅游港项目建设,已建成凯里高铁南站和凯里香炉山两处直升机停机坪,启动“凯里高铁南站—香炉山”直升机低空旅游首飞仪式。

张平 摄

“桥头堡”2022年-2023年“十大突破”旅游康养提升项目完成投资7.75亿元,完成全省旅游产业化项目(黔东南区域)投资75亿元,获得专项债项目资金2.67亿元,获投文旅产业基金项目投决资金3亿元。建成了施秉杉木河白沙井段“省内第一家浪漫夜漂景点”等一批空间统筹、差异协同的优质项目,“三山三江”步步成景,“一城两寨”段段可留。

文化旅游品牌逐步唱响

黔东南州积极推进文旅品牌建设,通过整合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精准挖掘和巧妙运用核心吸引物,创新推出一批互动性、趣味性强的文旅节目,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和活动。2008年9月26日,西江千户苗寨通过第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一鸣惊人。当年国庆节的第一天,西江千户苗寨吸引中外游客近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0万元。黔东南州依托旅发大会走上了“举办一个节会,打造一个品牌,开发一个景点,树立一个形象,带动一方经济”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近两年,黔东南文旅IP火爆全网。以“村BA”、“村超”赛事活动为中心,聚焦打造“民族原生态·锦绣黔东南”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整合资源,加强联动,推出系列旅游精品线路,提升游客体验感,实现“赛事+旅游”的融合创新和流量转化。

持续推出黔东南特色精品旅游线路,黎平县谷雨时节的“春雨淅沥落百谷悄然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推出的82条“岁时节令自在乡村”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黔东南环雷公山自驾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和“黔东南‘村超’‘村BA’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入选贵州省体育局发布的“五一”期间10条贵州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图为“村BA”现场 张罗 摄

黔东南始终坚持精品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新增乡村旅游重点村、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AAAA级旅游景区、AAA级旅游景区等国家级旅游品牌8个,新增乡村旅游重点村、乡村旅游重点镇、金汤级温泉度假地、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及基地、文旅融合创新示范项目、旅游休闲街区、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乡村振兴体育旅游示范点、林下经济体育旅游示范点等省级旅游品牌38个。

旅游经济效益实现新跨越

“十二五”期间,全州旅游星级饭店50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万余人,间接从业人员30万余人,旅游公司30家,旅游商品企业733家。全州接待游客17156.6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17.22亿元,与“十一五”期末相比,全州累计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270.41%和325.08%,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支柱产业地位凸显。“十三五”期间,我州累计接待游客4.83亿人次,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00.55亿元。其中,非遗旅游占比50%以上,文创产品成为我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优势。2023年,全州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5.8%和37%,大湾区游客超860万人次。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深度融合,旅游+城镇、旅游+多产业正成为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常态。

面向未来,黔东南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迎接八方来客,继续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蓬勃发展,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书写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资料来源:黔东南州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