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出:70年,70个难忘的广播记忆(三)

中国广播杂志 | 2019-09-27 16:30

70年,70个难忘的广播记忆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科学指引下,我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砥砺奋进、开拓创新,不断走向繁荣兴盛。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跟着新中国成长脚步,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留下了一抹抹璀璨的星光,创造了一个个难忘的记忆。

31、“北徐南李”开创

广播节目主持人先河

1981-01-01

1981年元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推出了以“徐曼小姐”为主持人的《空中之友》节目。主持人徐曼以其“轻软甜美”的主持风格为隔膜已久的两岸人民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受到宝岛民众的深深喜爱。这档在宝岛引起强烈关注的节目不仅塑造了“徐曼小姐”在台湾民众心中“和平使者”“知心大姐”的形象,也给中国广播播音界吹来了一股提升播音艺术的徐徐春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徐曼主持的《空中之友》与广东人民广播电台李一萍主持的《大众信箱》,创中国广播节目主持人播出方式先河,两位主持人也被誉为“北徐南李”。

32、广播连续报道“双城堡火车站

野蛮装卸事件”引发强烈关注

1983-02-17

1980 年元旦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开设了一个小栏目叫《听众信箱》,主要是选播听众来信,反映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问题的看法和建议。1983年2月,《听众信箱》收到黑龙江省双城县听众来信,反映哈尔滨铁路局双城堡火车站装卸工野蛮装卸洗衣机,致使货物严重损坏。2月17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了听众来信和记者的采访调查,同时配发了短评《野蛮装卸要不得》。节目播出后不到半个小时,听众反馈电话络绎不绝,反响强烈。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铁道部召开紧急会议后向全国铁路系统发出了有关制止野蛮装卸的紧急通知。由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推动,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人民铁道报》等众多媒体记者也纷纷云集双城县报道此事。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得到合理解决》,为此次舆论监督报道画上圆满的句号。对双城堡火车站野蛮装卸事件的报道是中国最早的广播电视调查性报道之一,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33、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提出“四级办广播”事业发展方针

1983-03

1983年3月11日至4月10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到20世纪末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奋斗目标,提出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时任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的吴冷西在会上做报告,对广播电视“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方针进行了分析。“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是对“广播电视要自己走路”方针的进一步阐述和补充。本次会议的亮点有两个,一是为实现确定的目标提出了实行“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及与之配套的技术政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二是提出了“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开展多种经营”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方针,既推动了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又推动了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对广播电视的改革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中国广播电视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会议。

34、《三国演义》在多家电台热播,

形成“三国热”

1983-10

1982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着手改编、录制并播出108集全本《三国演义》广播连续剧。该剧被有关专家誉为建国以来广播剧罕见的鸿篇巨制,其运用演播艺术来改编文学语言名著,让听众在优美激扬的听觉中,获得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从1983年10月1日首播,一直持续到1994年4月才完,获得了听众的广泛好评。该剧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主演,戏剧界不少人士参加了编、导、演和顾问工作,此剧还先后在全国和四川省荣获特别奖、一等奖、五个一工程“荣誉奖”,曾在众多家电台播出。

同一时期,1983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改编创作的评书《三国演义》也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由评书艺术大师袁阔成演播。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形成“三国热”。演播者和节目责任编辑还受到国家领导人王震的接见。

3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英语广播首次对国内外现场直播国庆

35周年阅兵

1984-10-01

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中央三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直播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语广播首次对北美地区及对北京、广州、上海、武汉、昆明、南京、福州等国内城市现场直播,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直播,是国际台有史以来的创举。

36、广东珠江经济台开播,

形成影响深远的“珠江模式”

1986-12-15

1986年12月15日,广东珠江经济台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广东珠江经济台是国内第一个采用大版块主持人直播的广播频率,是中国广播改革的先锋。珠江经济台以广州话作为主要播送语言,秉承“大众型、信息型、服务型、娱乐型”的办台方针和理念,采用以新闻、信息为骨干,以大时段(即大板块)节目为肌体,主持人直播,并用多种形式争取听众参与,进行双向交流的传播模式,形成了对广播界影响极为深远的“珠江模式”,在社会和业界引起了轰动效应。

37、广播剧《减去十岁》获

“柏林未来奖”

1987-

获得1987年第十届“柏林未来奖”广播剧大奖的立体声广播剧《减去十岁》,是我国在世界性的广播比赛中第一次赢得大奖的作品。该剧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根据作家谌容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它以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虚构出某机构将要发给每人减去十岁的文件,在这个异想天开的背景下,表现了几组不同年龄、性别和经历的人们的不同心理。立体声广播剧保持了剧中原有设计的各类音响效果,在立体声系统重放时可准确分辨出剧中台词和各种音响效果的准确方位,声音的层次感好,清晰度好。立体声广播的主要技术特性是声音有方向感,有展宽度,有纵深度,声象位置可随剧情发展变动。

38、《午间半小时》节目开播

1987-01-0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于 1987年1月1日创办的《午间半小时》栏目,它融新闻性、评论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每天中午在第一套节目12点首播,时长30分钟。著名播音员虹云、傅成励等人为节目主持人。《午间半小时》在内容上注意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在反映群众意见和诉求的同时,寓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栏目时代感强、包容性大,内容丰富、格调清新、形式别致、雅俗共赏,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节目当时拥有4.9亿的固定听众,这意味着当时在全中国的成年人当中几乎每两人中就有一人在收听节目。1995年,在中宣部主办的首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十大名专栏评选中,《午间半小时》获名专栏称号。1999年,《午间半小时》作为新推出的板块节目《社会90分》的一部分做了改版,加强了节目的新闻性。

39、《今晚八点半》节目开播

1987-01-01

《今晚八点半》创建于 1987年1月1日,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的一档经典的综艺类广播文艺节目,因节目固定于每天20时30分播出,所以得名为《今晚八点半》。节目主持人为雅坤、贾际、方明、虹云、付成励等,这档节目改变了传统广播节目“我播什么、你听什么”的形式,而是“你听什么,我播什么”。以满足听众对音乐、戏曲、曲艺、文学等各类节目的欣赏要求和满足听众了解文艺知识、文艺动态的要求,热情为听众服务为宗旨,受到听众的广泛欢迎和喜爱。据 1991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今晚八点半》听众近5亿人,5年中,节目组累计收到国内外来信91万余封,成为一代人的回忆。节目于 1998年12月31日停播。

4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

大兴安岭火灾消息

1987-05-08

1987年5月6日至6月2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发生特大火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森林火灾。扑灭这场大火被称为“无声的战斗”。经请示上级领导,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迅速派出记者前往救火现场,从5月8日到5月10日在《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里连续播发火灾消息,有些报道内容甚至是直接由沈阳军区作战部通过电话传过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因此成为国内首发这一重大突发灾害事故的新闻媒体单位。

41、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

反响空前

1988-03-27

1988年3月27日12: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747频率《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准时播出《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李野墨富有磁性的男中音,透着一些深沉、粗犷与豪放,随着电波传来了:从3月27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每天分两个时段,向全国的听众播出长达126集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直到8月2日结束,历时4个月有余,跨越近半年的时间。《平凡的世界》的播出,形成人人争着听收音机的景象。当时,从城市到乡村,从厂矿到学校,从机关到军营,每天中午12点半,人们都会自觉地围在收音机边,静静地收听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

虽然《平凡的世界》现在被看作是一部伟大作品,但它当初却不被当时的评论家认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由李野墨演播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后,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这也使得评论家们重新认识了这部作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因播放《平凡的世界》而收到的听众来信,创1988年《长篇小说连播》节目听众来信数量之最。

42、系列广播剧《刑警803》播出,

成为广播剧播出奇观

1990-08-10

“刑警803”,是上海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的代号,因其门牌号为803号(中山北一路803号)而得名,现在803已成为刑警精神的象征。大型系列广播剧《刑警 803》故事内容取材于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侦查破案经历,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1990年8月10日,《刑警 803》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该剧前后播出时间 20 余年,分为90年代“旧版”与21世纪“新版”,两版共推出作品总计206部995集,“803”已是家喻户晓的刑警形象符号。《刑警803》以其规模之大、持续播出时间之长、播出集数之多、影响之深远,均可堪称广播剧之最。

43、中国国家主席开始通过中国国际

广播电台发表新年讲话

1991-01-01

1991年元旦,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邀请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向海外听众发表新年讲话,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阐述我国的内外政策。从这一年起,我国历届国家主席包括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每年都会通过广播向海外受众发表新年讲话或新年贺词。有所不同的是,以前播发的媒体只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家,后来增加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一起同步播出。

44、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率先打造

交通广播

1991-09

交通广播是在广播频率日益扩大的基础上出现的。1991年9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交通信息台,开启了交通广播的序幕。此后各城市广播电台相继成立交通广播频率,依靠广播的贴近性与专业性优势,迅速占领了市场的收听份额。交通广播为受众提供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交通广播内容主要为提供路况信息、出行服务、购车咨询等,发挥出交通广播全方位、立体式播报的服务功能。

45、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

广播中播出大陆记者采自台湾的报道

1992-09-03

应“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邀请,祖国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一行18人于1992年9月3日清晨乘飞机离开北京,踏上了赴台采访的行程。这次活动是海峡两岸分隔43年后,大陆记者首次正式组团赴台采访,两岸新闻界双向交流迈出了一大步。广播中出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采自台湾的报道,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副主任王求采制的录音报道《张学良将军接受大陆记者采访》获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

46、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直播新闻谈话

节目《市民与社会》开办

1992-10-26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新闻类谈话节目《市民与社会》开办于1992年10月26日。它一问世,就以广播独有的形式和内容,立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引起新闻界同行的交口称赞,也成为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全国几十家广电刊物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市民与社会》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就市民关注的话题,同打进电话的市民和听众相互对话,共同讨论。节目在市民与政府、市民与社会、市民与市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市民与社会》还开创了中国广播史的一个先河:1998年6月30日,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市民与社会》直播间做嘉宾,通过热线电话与上海市民进行了50多分钟的广泛交流。事后,克林顿说,这是他在美国本土之外,第一次通过广播与当地人民直播交流。

47、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

1993-01-18

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开播,是中国广播事业在1986年珠江经济台创建逐渐模式化之后的第二次标志性事件,它首创了我国大陆电台广播的24小时直播模式。东方广播电台成立,使上海广播事业发展产生一个新的飞跃。东方广播电台拥有两套发射频率,每天播出节目57小时。到1993年底,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广播电台共办节目11套,每天总播出时间达185小时,加上上海县、区的广播,上海广播从传播手段到宣传规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国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

48、《中国广播》杂志正式创刊

1993-07

1953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办研究广播宣传业务的内部刊物《编播业务》,后以《编播业务》《广播业务》为名,固定出版,1993年改名为《中国广播》。2000年被评为全国广播电视优秀学术期刊,2001年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为专门研究广播理论的唯一全国性专业学术期刊(月刊),是产学研一体的广播理论发布平台,为广播理论发展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

49、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新闻纵横》节目开播

1994-10-01

《新闻纵横》节目对重要新闻事件、社会热点进行深度拓展和延伸报道,是中国广播界最具影响、最重要的新闻评论性节目之一。节目1994年10月1日开播,宗旨是对重要新闻事件做深入报道和背景分析,揭示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对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进行阐述,解疑释惑;对热点问题做跟踪报道;配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社会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新闻纵横》等新闻评论性节目在舆论监督方面获得的成功,在广播界引起强烈震动,各地电台纷纷仿效,类似的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2008 年 8 月《新闻纵横》改版,在保持原有力度、深度的基础上,时效性和动感更强,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新闻纵横》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名专栏奖,并被授予终身名专栏荣誉。

50、《中国之窗》栏目开办,为海外听众

了解祖国打开了一扇窗

1995-05-01

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广播与全国 31 家省、市、自治区电台联合制作的《中国之窗》节目,1995年开播至今,历久不衰,成为海内外听众每天期待和守候的广播品牌。海外听众这样评价她:“她是一扇窗,让我们海外华侨、华人更加了解祖国,贴近祖国;她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我每天跟随她去领略华夏大地的美好风光,领略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她是一座桥,连接着中国与世界……”《中国之窗》以其贴近性、丰富性、可听性赢得海内外听众的关注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