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贵州丨春茶季节刚过,容我夸一夸贵州茶的好处,好就好在从不“故弄玄虚”

撰文:周之江 | 2022-05-14 10:00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上一期专栏里,感慨春时易逝,好些应季的食物居然一不小心错过,只能留待明年,不免小小遗憾。但有一样春滋味却实实在在,从不缺席,那就是一口鲜甜的春茶。

贵州有好茶,养在深山人渐识。历史上,本土出产的茶叶,就颇有声名远播者,一九八八年出版的《贵州传统食品》之“茶类”列举了好些——都匀毛尖茶、贵定云雾茶、羊艾红碎二号、花贡红碎五号、石阡坪山茶、贞丰坡柳茶、大方海马宫茶、织金平桥茶、羊艾毛峰、遵义毛峰、湄江翠片、独山高寨茶、金沙清池茶、开阳南贡茶、普定朵贝茶、纳雍姑箐茶。

毕竟是三十多年前编纂的书,有些过时了,贵州大力扶植发展茶产业,尤其在近十几年,成果显著,黔茶出山,已成现实。贵州茶,特别是绿茶,无论品质还是价格、名气,都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爱茶之士,不该忽略这片土地的出产。

春茶上市后,好茶的朋友偶尔邀约共品,的确是乐事一件。

原产浙江安吉的白茶,近些年在贵州种植广泛,其中顶级者,甚至完全不逊色于原产地,价钱自然也不会低廉。朋友知我嗜此一味,恤我囊中羞涩,时有馈赠,量虽不多,足以解馋。譬如老友饶哥,就让我极为感动,某年忽来电话,说是有人赠予白茶两小罐,刚刚打开喝了一泡,突然想起我来,不舍得再喝,立马加盖放进冰箱,改天送来。没想到的是,整整一年,阴错阳差,就是没能碰面,茶到我手时,已经一年半都过去了,没开封的一罐尚好,开过的一罐,明显因保存不善,干枯变色,滋味大损,尽管如此,我还是慢慢喝完了。原因无他,茶叶里面,有一份朋友真诚的情谊在。

说起来喝茶一事,说到底无非是喝茶,故而有那么几类茶局我向来敬而远之。

第一类是那些手里有高级货且只喝高级货的贵人。动辄就要给你炫耀自己的茶叶如何金贵,要不就是某几株茶树所产,一年就只得这几斤几十斤,要不就是已存放几十上百年,来之不易,为某某大佬所激赏者,我一旦碰到,立马就有些怂,反躬自省,会觉得自己何德何能,配得上喝这一口琼浆玉液。更惭愧的是,几杯喝下来,还基本上没感觉出各种妙处,显然地是品味欠缺,没见过世面,于是便愈发坐卧不安,努力地在脑子里搜索,希望能蹦出一两句得体的夸赞,对得起人家的看得起。

第二类是历经磨炼才发现茶之真谛的高人。他们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通过喝茶这样的活动,长期浸润,上下求索,在一饮一会之间,悟出了深刻且普世的哲理。鄙人粗卤,坐在这样的茶席之上,一边喝,一边还得专注地侧耳倾听,生怕错过高人们用无数金钱和时间、阅历换来的人生智慧,用于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

最后一类,是茶叶、器皿、氛围、衣着等等无不考究的雅人。这种茶局,还未入座便有自惭形秽之感,深觉自己太不重视,袜子上还有个破洞居然就贸然前往,焚香熏蒸,放一曲古琴,是起码的仪式。烧水必须日本铁壶,还得是出自名匠之手,手工制作,限量出品,最好用炭炉,电炉就有点等而下之了。茶承最基本的也得是汉砖,紫砂壶、建盏、汝窑等等茶具,应有尽有,无一不精。泡茶时,每个动作都得优雅,一套程式下来,半小时已经过去,等茶水入杯,手不禁抖起来,万一摔坏,不是赔钱的问题,而是很可能毁损了艺术品,万死莫赎。

贵州人相对质朴,至少我的朋友中,基本上不大弄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上门入座,寒暄几句,茶便奉到面前,一杯接一杯,足够解渴。记得春茶初上时,赴某茶人约,试尝新茗。先泡三款绿茶,逐一喝过,味殊不恶。问余何以评价,答曰:“第一款是少女,后两款是少妇。”又问:“后两款有何不同?”微一沉吟,答曰:“第二个胸比较大。”

话稍微有些糙,道理不差,盖因后两泡茶较为饱满浓郁,故以此设喻。这位茶人朋友跟我多年交情,深知本人性情,立马理会得,拊掌大笑,不再多说。

窃以为,这才是好的茶局,不故弄玄虚,专心给人一杯干净好味的茶喝,至于个中滋味,会心一笑足矣。而这,也正是贵州茶的好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