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老人 | 你们的前途是远大的——孙中山与贵州青年
随着历史的徐徐展开,贵州这幅画卷呈现出过往底色的积淀。从1919年至1949年,那些在那个年代朝着思想的光芒、追着理想的脚步前行的贵州人,那些在那个年代以至今天依然是先知先觉的智者对贵州的关心,与贵州人交往的故事,无疑是贵州画卷上厚重的底色。今天起,动静将为大家选编宋洪宪《现代名人与贵州》一书中的篇目,讲述那样的一些故人,讲述那样的一些旧事,追寻过往,励志当下。
你们的前途是远大的
——孙中山与贵州青年
一九二四年木棉花盛开的季节,一列从上海开往广州的火车上,一个青年正在探头外望,眼里充满了热切渴望的光芒。他,就是贵州籍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共产党员周逸群。他对面椅上斜倚着身子看报的大个子青年,是他的同乡、朋友李侠公。几天以前,因为地方军阀政府的迫害,周逸群和李侠公不得不中止革命刊物《贵州青年》的编辑工作,带着对军阀政府的满腔仇恨,也带着新的希望从战斗了一年多的上海奔赴大革命策源地广州。
列车拉响了欢快的汽笛,稳稳停靠在广州车站。周逸群和李侠公怀揣着几迭《贵州青年》踏上了这座英雄城市的土地。
还在上海即将启程时,周逸群和李侠公就盼望能在广州见到孙中山先生。到广州后,他们几经打听,才知道孙中山几次公开的讲演刚结束,在近期内不会有什么公开活动。周逸群与李侠公“深以为不得见到和聆听到他老人家的讲话为憾事”。但是,既然到了广州,不见到孙中山先生又如何甘心呢?两人商量后,由周逸群执笔,联名给孙中山写了一封洋溢着景仰之情的信,并在信中表达了他们“殷切求见的心情”。然后,两人又找出几期《贵州青年》,圈出他们两人写的文章,随信一并寄给孙中山先生。
周逸群和李侠公万没料到,忙于国务,日理万机的孙中山先生会慨然接见他们。一天,孙中山先生派人送来了召见他们的通知书。他俩十分激动,随来人匆匆乘上马车,来到大元帅府孙中山先生的客厅里。
孙中山先生热情地接待了两位贵州青年,他手里拿着《贵州青年》,招呼他们坐下。很快,孙中山先生与他们的谈话转入到正题。
“中山先生决心北伐,目前北洋军阀投靠帝国主义,军备好,势力大,革命军能取得胜利吗?”周逸群问道。
孙中山先生微笑着没有立即回答,那种态度仿佛是想要看看眼前这位热血青年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他反问道:“你看呢?”
周逸群挺认真地回答:“光靠革命军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工农的力量,武装工农,能取得胜利。”
孙中山先生点点头,从椅上站起,若有所思地在房中来回踱步。接着,孙中山说:“是啊,三民主义就是要联合工农,也只有这样,革命才能成功。”孙中山先生又向周逸群、李侠公谈起了新三民主义。他说:“解释三民主义必须依据国民党改组后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宣言精神,不能离开三大政策。”周逸群和李侠公对孙中山的谈话点头称是。孙中山先生坐下随手翻阅手中的《贵州青年》,指着周逸群写的《三民主义与西南局势》一文,赞许周逸群的论述“抓到了问题的要害”,写出了目前西南问题的本质。
谈话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把周逸群和李侠公送出会客厅时,孙中山先生拍着他们的肩头,微笑着说:“你们这些青年娃娃,不要以为我是大元帅,你们的前途是很远大的嘛!”
这次谈话给了周逸群和李侠公很大的鼓舞。他们深感有了孙中山先生这样杰出人物的领导,国民革命是能取得成功的。
送别了两位贵州青年,孙中山先生回到内室,见了宋庆龄,还在不绝口地夸赞周逸群有政治眼光。
宋庆龄问:“你说的人是谁呀?”
“是贵州出来投身革命的青年。”
“贵州,那他是萧娴女士的同乡啦!”宋庆龄觉得事有巧合地说。
“萧娴!”孙中山重复着说。
“你不记得了,那位‘救济’过咱们的女孩子!”宋庆龄把“救济”两个字说得很响亮。
“哦,记起来了,还是我刚就任大元帅的时候,那位为支持革命工作卖字募捐的贵州女书法家。”
“对啦,就是她,那个时候,咱们为了筹款劳军,邀请在广州的著名书画家写字作画义卖。”宋庆龄说。
“这位贵州小丫头也在内。”孙中山饶有风趣地说。
“我开始时也不大相信,这么个黄毛小丫头有这种本事。想不到,她的字一拿出来,就特别受人欢迎。有一幅屏条,为识者争购,出价从十六块大洋起,不断加码……”
“最后,为知名人士双清先生以一百块大洋购了去。哈哈。”孙中山说着,爽朗地笑了。
“你记忆力真好。”宋庆龄亦笑了。
“你不是亲自授给她奖章和奖状吗?”孙中山更高兴了。
“是啊。”
说到这里,孙中山眼里闪出希望的光芒。他用深沉的语调说:“贵州虽然僻远,但人才却不缺乏。我同贵州青年有过不少接触。一九一九年夏天,我们住在上海环龙路十九号的时候,贵州教育工作者黄齐生先生曾率刘方岳等留日学生来看望我们,你还记得吗?”
宋庆龄说:“当时我不在场,你后来告诉我,你对他们说:革命尚未成功,中华青年,具有爱国热血传统,浩气长存。你还称赞了他们反对日本侵华的壮举,期望贵州青年继续奋斗,拯救中国。”
“是啊,那天我很激动,只见黄齐生先生身边的刘方岳用崇敬和希望的眼晴久久地看着我,眼里充满了赤子之情,有这样好的青年,我怎能不加倍努力地工作……”
在得到孙中山先生奖掖、赞许并长期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青年才俊,还有一位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平刚先生。平刚(一八七四至一九五一),字少璜,贵州贵阳青岩镇歪脚村人。作为民主革命斗士,平刚系贵州最早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有识青年。一九0五年,三十一岁的平刚因在贵州组织反对清朝政府的宣传,受到贵州当局的迫害打击,于当年流亡日本。是时,恰逢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平刚立即加入同盟会担任干事。他积极为章太炎先生主办的同盟会会刊《民报》撰写文章,受到多方好评,自然也引起了孙中山先生的注意。一九0六年,贵州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自治学社成立,其领导人张百麟致函平刚,“要求加入东京同盟会”。平刚立即呈请孙中山先生,力求中国同盟会接纳贵州自治学社。此举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支持,不仅接纳贵州自治学社为中国同盟会地方支部之一,还任命平刚为同盟会贵州支部长。一九一0年,平刚根据孙中山先生“各省同志,各回本省运动革命,以壮声势”的要求,回到渴望多年的家乡贵阳。很快,平刚与张百麟和贵州自治学社一起,联合各方革命、进步势力,筹划贵州民主革命。翌年,贵州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出于对平刚革命经历和工作才华的了解,任命平刚为众议院秘书长。在孙中山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平刚为临时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一九一五年,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运动,平刚等闻讯后立即与章太炎等革命志士一起入滇支持起义。一九一七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组织护法军政府,就任军政府大元帅,平刚立即赶赴广州追随孙中山先生,出任大元帅府秘书。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奔走呼号,出生入死。在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中,得到孙中山先生的亲切教导和帮助,平刚也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斗士。
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缘政治的关系,孙中山先生与贵州人,特别是贵州青年交往并不太多。但仅从以上几例,足见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风范,也足见他对有志于推翻清朝、推翻帝制和一切封建统治的贵州革命青年的高度重视。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