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贵州 | 绿色版图何以扩大?倾心植绿、法治护绿、科学用绿
20世纪80年代,乌蒙山深处的赫章县海雀村森林覆盖率不足5%,水土流失严重,全村168户都是贫困人口。1987年,在时任海雀村党支部书记文朝荣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在荒坡上、石缝间植树造林。仅仅3年时间,海雀人便栽下了1万多亩松树。
为守护好这片林,村民们集体商议制定了村规民约,并组建了护林队,共同守护海雀村的“绿色银行”。更让海雀人自豪的是,2022年,海雀村获颁贵州省第一张集体林业碳票。经测算,该林业碳票涉及以华山松为主的森林面积7346.5亩,5年的监测期内碳减排量为34627.7吨,价值高达190万余元,户均可增收8300元以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人体会得深刻。植绿、护绿、用绿,贵州人执行得坚决。
近些年,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都要统一部署,举行省、市、县、乡、村五级干部义务植树活动,省主要领导来到植树点,带头植树,共同为多彩贵州增绿。数据显示,10年来,全省森林覆盖率从49%提升到63%,森林面积1.66亿亩。
如何守住这块绿色版图?贵州以法治力量筑牢生态屏障。这些年,贵州一直加强法治护绿——率先在全国出台省级层面地方性法规《贵州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率先创建全国首个环保法庭。创新生态修复机制,首推生态环境修复认购林业碳汇制度,成为全国首个将“自愿认购林业碳汇替代性修复森林生态环境”引入行政执法的省份;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纳入地方性法规。目前,贵州制定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已超过130件,成为贵州生态保护最有效的“铠甲”。(贵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