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大学生返乡创业典型案例 | 余鲜:“茶二代”的新“茶叶路”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 | 2025-04-30 12:14

雷公山麓,云雾缭绕。清晨六点的茶山空气清新,黔东南州雷山县苗家春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鲜已踩着露水走进茶园:“这些茶叶,不仅家乡的宝贝,更是乡亲们的希望。”

放弃都市白领生活,选择扎根苗乡,用电商唤醒深山好茶,培育新型职业茶农,90后“茶二代”余鲜用十年青春,在苗岭深处书写着茶香四溢的乡村振兴答卷。

逆向迁徒——返乡踏上“茶叶路”

“同学们都说我是‘逆向迁徙’。”余鲜笑着回忆说,2015年从浙江农林大学毕业的她,揣着城市工作邀约,却转身投入家乡的茶山。

余鲜家里经营着一家茶企业,经过多年耕耘,已成为了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成熟企业。早在余鲜读大学时,她的母亲便让她在位于浙江的中国茶研究所学习茶艺,并考取了相应的等级证书。

2014年大学毕业后,余鲜回到贵州老家选择跟着母亲做茶叶,不是茶专业出身的她积极参加茶知识的培训,从种植、生产到茶艺,每个环节深度体验和了解。

2017年,贵州黔东南举行了首届茶艺大赛,余鲜以骄人的成绩夺得金奖,茶艺大赛的成功,让余鲜信心倍增,也让她彻底被茶文化折服,更坚定了余鲜的“茶叶路”。

彼时,雷山银球茶虽贵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却因包装老旧、销路闭塞,只能贱价充当外地茶的“替身”,常年“养在深闺”。虽说家里的茶企比较成熟,但生存方式长期依靠“贴牌加工”,销量“原地踏步”,长久不见起色。

“老茶农们背着背篓走十里山路卖茶,一斤才卖二十块。”余鲜说,自己想要为家乡的茶叶事业献一份力。

 守艺拓新——老茶企焕发新活力

2019年,余鲜接过母亲递来的“接力棒”,白天跟着茶农学炒茶,夜晚自学品牌营销。

此前,由父母经营的茶企,销售模式主要是自家包装,自家铺货,客户群体难以有效拓展。

“有茶商说我们的包装像‘老古董’,年轻人不爱喝。”余鲜带着自产的银球茶奔走贵阳、凯里,却屡遭碰壁。

于是,余鲜转变思路,通过旅游公司、大型特产店、酒店等渠道,洽谈合作,以“捆绑”销售(如买酒送茶)、定制包装等新型服务,将银球茶“改换新颜”,吸引了一大批新客户,销量得到稳步提升。

“传统工艺要守护,更要创新。”世界上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西江千户苗寨就坐落在余鲜的老家雷山县。

余鲜另辟蹊径,在景区开设了一间茶馆,用短视频平台推广自家茶货,策划了“一杯茶换一个故事”系列作品,其中一条视频收获了25万多次点赞,余鲜的茶叶也“顺理成章”走上了互联网货架。

此外,依托银球茶和苗族风情等特色元素,余鲜和母亲一起进军直播带货行业,让自家的茶产业上了一个新台阶,茶货销量在原先每年20吨上下的基础之上,又增加了20%,茶叶种植面积达600余亩,茶货产值达千万。

茶叶飘香——担当兴茶富民领头雁

余鲜在收购茶青的现场

“只用雷山茶青,只做雷山味的好茶”余鲜说,公司的使命就是为收购完雷山茶青而努力奋斗,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吃上茶叶饭。

如今,余鲜的公司立足雷山县得天独厚的高海拔、低纬度、少日照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着重新产品研发,将传统的茶叶加工工艺与现代名优茶加工工艺相结合,走机制名优茶和大宗茶加工的多重路线。

主要生产“雷公山银球茶”“雷公山清明茶”、 苗家春系列的“苗家白茶”“玉针茶”“玉叶茶”“毛峰茶”等产品,加工工艺独特,产品品质优异,成为消费者蜗居慢生活的饮品,走亲访友的尚上信物,深受消费者喜爱。

目前公司自有基地4个,茶园面积总共达460亩,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茶园常年用工60余人,解决低收入农户就业27人。已与5个茶叶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帮助100多户茶叶种植大户建立600余亩省级生态茶园,带动当地300多户茶农人均年增收4500元。

同时,公司利用本地苗族特色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这两大优势,与银行、企业等进行合作,组织茶事体验,让游客穿上苗族服饰去体验茶园采摘,实现茶旅融合发展。

在余鲜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苗家绣娘投身茶产业,2024年,余鲜在公司成立妇委会并顺利召开第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充分发挥了优秀扶贫企业的示范作用,激励更多女性投身创业就业热潮。

“公司将努力提高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雷山银球茶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余鲜说,下一步,将带领更多农户活跃在茶叶全产业链上,用“金手指”采下致富绿叶、揉捻幸福生活,撑起茶产业发展的一片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