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站,贵州|从清水江文书,看穿越五百年时空的传奇
锦屏,因青山似锦、秀丽如屏而得名,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辖县。也是清水江、小江、亮江的汇合处,明清两代兴盛的木材贸易,使得清水江区域曾经商贾云集。不过木材贸易不仅给清水江岸留下了人声鼎沸的繁荣历史,更为贵州历史留下了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锦屏文书。
锦屏文书,又叫清水江文书,是清水江和整个黔东南的民间文书的统称。它在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熏陶下孕育而生,是我们探索贵州商贸发展脉络的重要线索。其主要内容涉及土地山林租佃契约、土地山场买卖契约、分家析产合同、财产清单、纳税执照、诉讼状辞、家谱家规、乡规民约、政府文告等,忠实地记录了当地人民在历史上对我国混农林业和人工营林业的重大贡献,也是世界林业法制的一个历史典范,被中外学者赞誉为“世界记忆”和“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之一。2010年2月,清水江文书被列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清水江文书为何身负盛名,这就不得不说说它的特点。
1. 时间长、数量多。
从时间上看,从明末清初直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清水江文书见证了黔东南500年的文明发展史。据不完全统计,黔东南各县保存的清水江文书达40万件,仅锦屏县就有十余万件,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藏有各个历史时期的契约文书,多者上千份,少的也有数十份,现存最早的一份来自明嘉靖年间。
2. 分布广,沿线长。
由于清水江文书是伴随着清水江畔繁荣的木材贸易兴起的,所以清水江文书的分布基本与木材贸易线路重合。在地域上,清水江文书沿着贵州的清水江流域直至湖南省边界均有分布。在一个地区流域连续发现如此长时段的民间文书,且数量巨大,其珍贵性自是不言而喻。反映着明清时期,贵州、湖南、安徽直至北京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生动片段。
3. 少数民族生活各种面相的记载。
“口说无凭、立此为据”,每份文书背后都包含着一个寻常人家的历史故事。清水江文书是以苗侗两族为主、以汉字记载的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历史面貌的原始契约文献及其他相关文书,是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记录。它反映了早在乾隆、嘉庆年间,贵州清水江流域的苗侗同胞,就已步入不折不扣的“契约社会”,字里行间充满着以诚信为本的“东方契约精神”。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些文书成为苗侗民族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他们的智慧与坚韧。为深入了解苗侗民族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揭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素材与帮助。
4. 少有的西部和不发达山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系统资料。
由于地处偏远,清水江沿岸自古便是“化外之地”,文字记载少之又少。由于各种限制,以及文化传承等影响,我国对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等情况的研究成果一直不多。而清水江文书以丰富的原始史料记录,改变了此前由于缺乏资料而导致的研究困境,弥补了中华民族演变融合历史的缺失。
锦屏文书蕴含着贵州民间远古而朴素的生态智慧,反映着黔东南人的契约精神。它的发现和整理研究,重新梳理了清水江文明。在一字一句间带领我们走进了一个乡土中国、文化中国、政治中国合为一体的完整世界。
清水江依旧清澈,江岸的故事也开启了新篇章,锦屏文书的背后到底记录了什么样的故事,今天的锦屏文书又是怎样的面貌。1月13日21:20贵州卫视,敬请关注由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制作、“贵州大曲”冠名播出的《这一站,贵州》(第二季)第四集“治”,看不同形态的社群在适应了险峻的贵州山地自然条件后,如何发展壮大。同时,往期节目已登陆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哔哩哔哩、IPTV,记得关注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