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平箫玉笛》入选!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参演作品名单公示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 | 2023-07-28 16:46

7月26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发布关于第二届全国优秀音乐剧展演参演作品名单的公示,其中,贵州的《平箫玉笛》入选

图片

玉屏箫笛也称“平箫玉笛”,以生长在玉屏境内的一种特有的水竹而制成,遂得名。因箫笛上多有雕刻精美的龙凤图案,又称“龙箫凤笛”,至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已从原来的一箫一笛,发展成今天的七箫十二笛。

图片

音乐剧《平箫玉笛》采取戏中戏的形式,以现代文化馆排演《平箫玉笛》为基础,讲述玉屏箫笛的取材、精湛制作技艺的传统美学以及1915年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的故事,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创新、传承与保护,将侗族的歌舞、服饰、建筑展现在观众眼前,全方位实现了文化自信的新表达。

图片

历史与现实结合,刷新箫笛名片。《平箫玉笛》创作时,导演和编剧对于相对熟悉的文化题材做了新的尝试:全剧30余名演员,除了男女主角外,其他演员均来自本土。同时,以文化馆排练和箫笛制作双线并进,在严格遵照史实的基础上,要求演员具备“演、唱、跳”综合素质、熟悉箫笛文化,以便于在表演中让现实与历史交相辉映。特别是简单的故事结构下依照时间主线将过去与现在自然地融合到一起,通过不断地进行时空穿插,不经意构建起一个时间与文化的线性空间,带给观众无限思考。

图片

在这部音乐剧里,导演将侗族的箫笛、服饰、建筑、舞蹈、音乐和生活习俗逐一展现并且用另类的方式对文化进行了诠释。该剧以箫笛制作技艺为蓝本,加上戏中戏的成功尝试,让这部剧兼具故事感人和戏剧美学的共性。

不仅如此,该剧还进行非遗项目的推广,通过演员在音乐剧中穿插讲述非遗知识、历史、传承与保护,这样既有普及性,又有观赏性、娱乐性,从而不断擦亮玉屏箫笛这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图片

舞台不同,思路也要转换。关于历史和现实,人们不会过多地停留在对过去的回忆中,而是满怀希望地对未来充满憧憬。伴随着剧情推进,《平箫玉笛》不断呼吁人们挑起文化自信的重担,共同迎接民族文化灿烂的明天。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近年来,玉屏为宣传推介箫笛文化品牌,浓郁地方民族文化氛围,相继组织举办了箫笛艺术节、箫笛学术研讨会、箫笛之友节、箫笛制作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推动箫笛文化与旅游相融合,清晰地打出了箫笛文化牌。

在当地县委政府的推动下,箫笛名声在外的玉屏,被原文化部(现文化和旅游部)授名为“中国箫笛之乡”,无疑又再次掀起了箫笛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浪潮。截至2023年1月,该县有箫笛生产企业作坊18家,箫笛销售门店6家,年产值近1000万元;并在全县小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了地方箫笛课,传承和发扬优秀箫笛文化。

来源: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创首发

资料来源:文化和旅游部  天眼新闻

图片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