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快讯|抗战时期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州贡献

2025-09-24 12:19

中国之所以能够进行这场前所未有的全民族抗战并取得胜利,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和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凝聚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作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和战略枢纽,不仅为抗战前方提供了物质支撑,更通过各族人民共赴国难、共御外侮,激发和培育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贵州各族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贵州各族人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全面抗战时期,在贵州征兵63.9万人。由于当时黔军装备简陋,穿草鞋行军,被称为“草鞋兵”,但是,这并没有减弱他们对抗击日寇的决心,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壮烈,成为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黔籍英烈。贵州各族人民共同建设交通运输线,做中华民族抗战生命线的守护者。在沟壑纵横的地理条件下,贵州各族人民用肩膀和双手构筑并维护着抗战的生命线,著名的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就将22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往前线。贵州各族人民共同进行生产和建设,做筑牢坚实抗战物资防线的建设者。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的沦陷,大量企业、工厂内迁,煤炭、铝土矿等大量开采,成为换取抗战急需武器弹药和军需品的重要物资;同时,贵州各族群众也积极投身农业生产,提供粮食供给,成为抗战中不可或缺的后方基地。

全国各族人民在贵州的抗战实践。文化和教育的迁移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贵州守护中华文化的责任和担当。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湄潭并坚持办学七年,培育了许多杰出人才,被誉为“东方剑桥”。与此同时,故宫博物院将80箱共计1022件书画珍品密存于安顺华严洞,文澜阁《四库全书》42536册典籍密藏于贵阳地母洞,各族民众与师生共同担负起守护中华文脉的重任,使其免于战火摧残。创社和建刊的实践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贵州进行抗战宣传的情怀和使命。抗战时期,贵阳“筑光音乐会”“沙驼话剧社”“农村助理员讲习所”等团体机构开展抗日救亡宣传,贵阳、遵义等地创办《贵州日报》副刊《革命军》《黔人》等刊物开展救亡宣讲活动,这些社团与报刊的建立,极大地动员和鼓舞了各族群众坚持抗战的决心。医疗和救援的过程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在贵州坚定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抗战期间,贵阳图云关的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成为当时全国最强大的战地救护中心,同时,各地建立收容所和难民服务站,安置逃难的同胞,各族人民危难时守望相助。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贵州记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944年11月底,侵华日军铁蹄踏入贵州黔南,在独山、荔波、三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黔南事变”。这场战役不仅成为日军侵华战争的终点站,更成了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誓死卫国的贵州记忆。作为抗战大后方的贵州,是重要的交通运输生命线,是援华物资重要的中转站,是阻止日军继续北进的屏障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重要节点。贵州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捍卫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华民族抗战生命线,筑牢坚实抗战物资防线,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守护中华文化、进行抗战宣传、坚定生死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不仅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更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空前增强。一方面,应全国抗战的需要打破了贵州过去的封闭性,推动了贵州融入全国人员、交通、文化的联动;另一方面,各族民众在共同御敌中增进了相互理解与信任,形成“共担国难、共赴国殇”的集体记忆,升华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