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钱理群称为“前所未有”的教育史:乐黛云如何从贵阳走向世界?
从贵阳小城走出的世界性学者,她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打破地域文化边界的传奇。
11月7日,在贵州贵阳召开的《乐黛云集》(十卷本)出版分享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不仅回忆了自己研究生时代的学术往事,更忍不住感慨起导师乐黛云那“令人惊讶”的成长经历:“这样的教育史,在贵州地方文化中,真是前所未有。”
乐黛云,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改革开放后,她致力于推动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并将其与中国的现代文学研究相结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
乐黛云的父亲是上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英文系的旁听生——那个年代能走进北大课堂,哪怕只是“旁听”,也意味着一种罕见的文化视野。这份视野,他带回了西南一隅的贵阳,并早早倾注在女儿身上:乐黛云4岁便跟随一位意大利修女学习钢琴;上小学前,父亲已亲自教她英语与算术。
抗战爆发后,大批“下江人”(指来自长江下游文化发达地区的知识分子与学生)涌入贵阳。他们不仅带来了战火中的坚韧,也带来了新思想、新艺术。乐黛云和他们一起唱抗日救亡歌曲:“工农兵学商,一起来救亡”。
她的精神世界远不止于此。青年时期的乐黛云,沉迷于《苔丝》《简·爱》《飘》《三剑客》等西方文学经典;校园戏剧舞台上,她甚至反串出演《雷雨》中的鲁大海。那是位粗犷刚烈的男性角色,足见乐黛云的胆识与表现力。
到了上世纪40年代末,乐黛云的兴趣进一步向纵深拓展:巴赫与贝多芬的复调与激情成为日常聆听;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人性与欲望的探索、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对信仰与罪恶的拷问、纪德《伪币制造者》对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实验……
2021年,乐黛云与钱理群一起参加在北大召开的《安顺城记》国际学术研讨会。
钱理群感叹,彼时的贵州,基础教育薄弱,文化资源匮乏,大多数人连识字都成问题,而乐黛云却在家庭与时代交汇的缝隙中,获得了人文启蒙。
“像乐黛云老师这样接受全面、开放、具有世界眼光的教育,在贵州教育史上几乎是孤例。”正因为如此,钱理群认为,乐黛云后来迅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绝非偶然。
记者手记:
钱理群先生说的“前所未有”,四个字沉甸甸的。
正因乐黛云的成长路径,才更值得追问:为什么在那个年代的贵州,偏偏出了这样的“例外”?
细究起来,乐黛云的“奇迹”并非凭空而来。乐家父亲从北大带回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面向世界的姿态;抗战时期涌入贵阳的“下江人”,带来救亡歌声,也带来新文学、新思想;加上乐黛云自身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强烈渴求,这些“偶然”因素叠加,“必然”催生出一颗具有全球视野的心灵。
但健康的文化生态,不能只靠“偶然”的天才突围。今天的贵州显然意识到了这点。系统推进的阳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四大文化工程”,其深层意义,正是要利用好曾经零散、边缘、被遮蔽的地方文化资源,构建起结构性的、可持续的、更开阔的地方文化视野。
在全球化与本土性交织的今天,让下一代不必再依赖家庭际遇或战时机缘,也能获得“乐黛云式”的人文滋养与开放心智。
从“个别偶然”走向“普遍可能”,就是对乐黛云最好的纪念。
记者:李思瑾 杨昌鼎 王晓 李忠仝
编辑:梁姝
责编:程曦
编审:袁小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