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物语】虽为陶,却为尊——商代黑陶圈足尊

新华网 | 2022-06-11 12:54

黑陶,虽是陶器,但却是陶中精品,备受人们的喜爱和尊崇,它以高超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陶瓷史上熠熠生辉。

该尊出土于安阳殷墟遗址。由器身和高圈足组成,高23cm ,口径17.5 cm , 底径14.6cm。呈筒状,敞口外卷,直腹,高圈足,腹饰多道弦纹和三周竖划线纹饰,三周竖划线纹饰上面间有乳丁及小扉棱,圈足饰弦纹。属泥制黑陶,烧制火候较高,胎质较薄,质地细腻,颜色漆黑,通体磨光。造型规整,端庄大方,制作精细。功能为盛储器。这件陶尊是殷商时期制陶工艺的杰作,为研究商代制陶业和社会生活提供了实物资料。1958年入藏安阳博物馆。

黑陶是指在烧制过程中,采用碳渗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龙山镇城子崖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黑陶是其主要特征,所以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之后在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等遗址中均有发现。黑陶文化的出现,标志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创造,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进程。

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

黑陶采用轮制,器型浑圆规整,器壁厚薄均匀,造型优美,多为素面或磨光,纹饰较少。纹饰主要有弦纹、划线纹和镂空等。黑陶器型主要有碗、盆、罐、翁、豆、杯、鼎、尊等,造型多样,富有新意,器物的附件也随之增加,如各种形态的纽、把手等,有的器皿的盖翻过来还可以作为盘,有的有高足以及镂空的雕花等,都表现了当时工艺家的巧思。尤其是晚期黑陶制作,在造型上大都偏于观赏性,这正是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进程。

黑陶选用的泥土主要来自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黄河在其奔流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不断沉入河底,河中细泥随着水流沉积到中下游冲积平原,因此它的下游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作。泥土取出后经晾干、过滤制成泥坯,拉坯造型后,再反复磨压,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进行纹饰雕刻,然后入窑烧造。

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表面所呈现的纯净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渗碳技术烧制而成的。渗碳技术是指在陶器烧制的最后一个阶段,加入大量柴草,封闭窑门与烟囱,窑内产生浓烟,烟熏陶坯,烟中碳粒渗入坯体,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外观黑如漆、亮如镜的黑陶器。黑陶制作工艺的繁复先进,让世人惊叹来自古老的文明,也让世人体会到了“熏陶”成品、成性的过程。

黑陶按质地来分,可分为细泥黑陶、泥质黑陶、夹砂黑陶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这种陶器漆黑光亮,薄如蛋壳,胎壁厚仅0.5至1毫米,被称为“蛋壳陶”,有“黑如漆、声如磬、薄如纸、亮如镜”的美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高柄镂空蛋壳黑陶杯是其中的代表。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1936年在这里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杯。杯通高26.5厘米,杯身可分为三部分,上部是一个喇叭形大敞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为透雕的中空柄腹,下部是覆盆状底座。陶杯经轮制而成,杯壁厚度均匀,薄如蛋壳,但质地极为细腻坚硬,器壁最厚处不过1 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杯高26.5厘米,重仅22克。器表无釉而乌黑发亮,质感细腻温润。整体造型极为纤巧,别致秀美,通体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是黑陶中的极品,并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巅峰之作。”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黑陶蛋壳高柄杯目前仅见于山东境内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遗址。

蛋壳黑陶杯也许是它的制作工艺偏于繁琐复杂,也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制作技术失传。二十世纪80年代在诸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烧制蛋壳陶杯的陶体匣钵,山东省博物馆的专家用这件匣钵反复试制,竞获成功,蛋壳陶杯的制作之谜始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