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动静丨贵州金窖 来自核心产区的好酒样本
5月的赤水河两岸,绿意连接起河畔的大小酒企,行走在茅台镇中,扑面而来的酒香无比醇厚。源于乌蒙山北麓的赤水河在这里蜿蜒而下,从东流转而向北,直下长江。
在赤水河畔的茅台镇椿树村边不过两公里左右,贵州金窖酒业集团坐落在山腰,距茅台酒厂直线距离仅1.8公里。从远处望去,最先的感受便是企业的规范化,从厂区环境到车间建设干净大气,十余年前规划修建的厂区道路、办公厂房,现在看来依然保养如新。
走进厂区,鳞次栉比的制酒车间,宛如一块块“酱酒梯田”般隐于逶迤的青山之下。厂区脚下,一弯赤水从容流过。
精品酱香的天然禀赋
产自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的酱酒是稀缺品,其中好的精品酱香更是稀缺中的稀缺。仁怀辖区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适合酿酒的面积只有87.43平方公里。而在87.43平方公里诞生的2000家酱酒企业里,能真正算得上是酱酒核心产区好酒的却不多。
在87.2平方公里的区域中只有7.5平方公里内才是酱酒的最核心产区——海拔440米峡谷地势,35-39度高温期长达5个月,相对湿度78%,常年闷热潮湿的茅台镇,独有的特别适合酿酒的自然生态条件,造就了酱酒的优秀品质。
金窖酒业始建于1986年,其前身工艺源于茅台镇二十世纪初在茅村所创办的宋氏烧坊及“三茅”之一的王氏烧坊相结合。金窖作为一家有着传承历史的企业、数十年沉淀的贵州老字号酱酒企业,凭借茅台镇7.5平方公里核心产区的地理优势,通过不断创新和改进,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精品酱酒。
目前,在金窖200余亩厂区内,已建设年产3500吨精品酱酒的酿酒车间、3万吨储酒的核心基地,同时完成相关配套,形成生产、储存、包装、酒旅等在内的酱酒全产业化布局。
每年农历五月直到秋季来临之前,茅台镇夏季的平均温度会高于30℃,最高可达40℃,曲房的温度更是高达60℃。
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微生物勃发,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更利于酱香型白酒大曲的生产。
在这样独特的小盆地气候下,再加上金窖多年持续的酿酒造就的特殊微生物环境,使微生物群在此聚集,十分有利于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造就了金窖精品酱香的天然禀赋。
当然,有了这些先决条件,还不足以完全成就一瓶精品酱香。
核心产区的好酒样本
如何将一款酱酒做到小而美、精而美?
茅台的体量大,茅台镇也大,酱香相较于细分领域也是一个大的品类。如何在大中取巧,走出一条差异化道路,金窖酒业自上而下的“精细化”给出了答案。
金窖董事长宋显高查看酒库
据金窖董事长宋显高介绍,酿造精品酱酒,需要不遗余力的‘精细化’。特别是在生产管理上,工艺流程的精细化,不仅能够提升酒体品质,更能形成金窖精品酱香独有的风格。
宋显高是宋氏烧坊的第13代传人。他的成长经历与酒紧密相连,17岁起便投身酒业,至今已在包括茅台酒厂在内的多家酒企任职。从生产到管理,再到销售,宋显高对酒厂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他对精品酱酒的执着追求和自信,源于对工艺的深刻理解与对品质的不懈追求。
事实上,在董事长宋显高的影响下,金窖严格控制从原材料到制曲、制酒、储存以及勾调的每一个环节,从卫生管理到空间利用,从生产管理到勾调储藏。自上而下的“精细化”,帮助金窖酒业铸造发展基础,夯实了精品酱香的根基。
在“精”上下工夫,也造就了一瓶精品酱香,金窖旗下主产品“金窖古酒”颇受消费者青睐。
在贯彻“精细化”的同时,金窖坚持“以产定销”,绝不外采,从源头上杜绝劣质酒体进入厂区。这是对酒师“工匠精神”的致敬,也是对“精品酱香”的坚守。
金窖董事长寄语
“酱酒行业,需要和时间做朋友,祖祖辈辈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如今的‘酱酒神话’,作为后辈的我们,更应该去坚守,才能不辜负祖辈的付出。”宋显高说。
当茅台镇一些企业着眼于“高端化”时,金窖主动沉下心,向精品与价值感靠拢,向“精品酱香”而行,走出了一条差异化道路,为行业提供了一个好酒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