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食什》丨原来这“甜甜蜜蜜”是“富富有有”

第715夜|陪伴曲《甜蜜突围》
糖,一个看见就会感到幸福的字眼,一个捂着虫子牙也要舔一口的味道。即使你不爱吃甜品,糖也早已渗透了我们中餐,不说糖醋肉、蜜汁鱼拔丝地瓜这些“糖菜”,烤鸭、红烧肉、菜猪油也都少不了糖的参与。
不过你吃的都是什么糖呢,穿越回哪个朝代有你最爱吃的那种糖?
虽说中餐历史悠久,但倘若穿越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上述各种“糖菜”,就都闻所未闻——那时,甘蔗还小隐于野,世界上没有白糖,中国人饮食中珍贵的一点甜味,来自“枣、栗、饴、蜜”。枣、栗子、蜂蜜,都是天然之物,唯一的人造甜味剂,就是“饴”:用粮食做的糖,如今俗称“麦芽糖”。
制麦芽糖颇费粮食和人力,因此早期的糖算奢侈品,晋代王恺曾用饴糖刷锅,以此“炫富”,而平民百姓,往往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糖。东汉《四民月令》记载,制糖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十月,正是粮食收获后的冬闲时期,制出的糖也正好为过年做准备。如今,不少地方依然有春节自制麦芽糖的习俗。
大约在战国时代,岭南有了甘蔗。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人们主要是直接吃它或榨汁饮用。到汉代,南方地区出现了名叫“石蜜”的粗制蔗糖,南朝时期,蔗糖有了“沙糖”之称。早期的蔗糖一般人根本吃不起,被当作珍馐和良药,比如用来治老虎咬伤。
唐初,更先进的蔗糖制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在南方各地普及,蔗糖产量这才开始增长,为中国饮食带来了更浓的甜味。
宋代进一步改进制糖技术,能造“冰糖”了——在熬煮浓稠的甘蔗汁内插入细竹稍,密封静置几个月,竹子上、容器内壁便会结出许多蔗糖晶体,类似秋天草木凝霜,所以当时叫“糖霜”。但它不像冰霜那样洁白,因为含有杂质而呈紫色或黄色。资深甜党苏东坡,写诗盛赞“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甚至在诗里说,糖霜的美味让他用舌头舔鼻尖儿。
到明代,当时中国制糖技术已领先世界,能将深色的蔗糖“净化提纯”,使其变得洁白晶莹。这项专利技术称为“黄泥水淋脱色法”,借助黄泥浆吸附糖中的色素、杂质。
但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吃糖自由”依然是一种富庶的象征,所以在东南地区,甜口菜式占据了主流。江浙“包邮区”并不产蔗糖,但经济高度发达,促使来自闽粤的糖大批量输入,造就了“五味调和,唯多用糖”的饮食习惯,延续至今。

ID:bowuboc|作者:瑶华 江冲
《遇见》栏目投稿邮箱:gszsgs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