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农村
兴农村
兴农村位于挽澜乡中部,距挽澜乡政府驻地4公里,国土面积14。2平方公里。坡齐寨始建于明代,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整个村落的格局和建筑保存较完好,是以“王氏”和“赵氏”家族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宗族居住聚落,建在山地缓坡地带,村内拥有建筑质量良好的石砌建筑群。兴农村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主要民族成分:布依族,苗族,汉族。兴农村地形地貌较独特,形成板栏结构:一是中部有千余亩平整连片的大田坝;二是挽澜河穿境而过,形成美丽动人的河滨风光;三是村寨若陷若现地镶辍在翠绿色之中;四是河滨南北两面有近两千亩的旱地带;五是北面位于旱地带之上有一片千亩连片的金属镁与石灰矿伴生的岩荒山;六是南面有万亩连片的土荒山。兴农村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的丘陵地带,多为山地和谷地,村域范围呈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为1000米,高差起伏比较大,最高点为1529。1米,最低点为903米,最大相对落差达626。1米。兴农村气候炎热,年最高气温23。6℃,年最低气温7℃,多年平均气温17℃,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293毫米,雨量充沛,终年无霜,日照充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坡齐寨上百年的传统建筑有26栋左右,有近四百年的建筑一栋,马头墙、石墙、灰瓦、木质雕花、门窗布置在其中。2016年12月9日,兴农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兴农村主要的姓便是王、赵两姓,改姓氏主要分在兴农村内的各个小组中,村落户籍人口2003人,常住人口1283人,村内共计有436户。村落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迁徙至此,当地居民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兴农村位于乡镇周边,经济发展尚可,主要以种植、养殖产业为主,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村集体年收入43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9000元。
古村印象
坡齐古村-兴农村
坡齐布依古寨的始祖罗公柳和王京鸿,在1381年明朝大将蓝玉受朱元璋皇帝调北征南之命,从江西临江征兵征战南蛮来到贵州安顺,在1383年,两姓始祖,不想过打打杀杀的生活,然后就跨过花江河,来到贞丰县,准备在贞丰县城周边选择驻地,最后选定了坡齐布依古寨为居住地,来到后就开始开垦土地,开荒造田,建立村寨;在1386年,回到故乡将家属接过来,接过来之后,在这里繁衍后代,最后这两姓后代和地方的布依族通婚以后,彼此文化互通,成为了布依族,从汉族成为布依族。
清宣统三年(1911年)前,属贞丰州上江三甲那山亭,下辖把兰上、把兰中、把兰下三个半亭及坝木、纳坎2寨。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贞丰县第一区(琅谷),置板兰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仍隶贞丰县第一区,置花碗窑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时范乡。1950年5月,改名板兰乡。1953年7月,属第五区(连环),改名挽澜乡。1956年12月,属连环区,乡名不变。1958年12月,属兴仁县贞丰上游公社。1959年8月,恢复贞丰县,属城关公社,称挽澜管理区。1961年8月,属城关区,改挽澜公社。1965年11月,属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7月,复名挽澜乡。1991年9月,纳歪村并入连环乡,者塘乡者塘、店子2村并入置挽澜乡。2015年12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0号批准同意撤销挽澜乡建制,设置挽澜镇,因兴农村距离乡镇较近,其隶属变化通挽澜镇基本保持一致。
1。2014年,村内新建寨门;
2。2016年,兴农村整村推进房屋立面改造工程,将300余户民居墙面改造与特色文化艺术绘制相融合,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提升村容村貌形象。
3。2016年12月9日,兴农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4。2019年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改造,建立污水处理厂,把本村坡齐组原来的水泥硬化串户路,改造成石板步行休闲路道,使村寨环境卫生得到很好的改善。
触见历史
口述史
口述史主要内容:坡齐布依古寨的始祖罗公柳和王京鸿,在1381年明朝大将蓝玉受朱元璋皇帝调北征南之命,从江西临江征兵征战南蛮来到贵州安顺,在1383年,两姓始祖,不想过打打杀杀的生活,然后就跨过花江河,来到贞丰县,准备在贞丰县城周边选择驻地,最后选定了坡齐布依古寨为居住地,来到后就开始开垦土地,开荒造田,建立村寨;在1386年,回到故乡将家属接过来,接过来之后,在这里繁衍后代,最后这两姓后代和地方的布依族通婚以后,彼此文化互通,成为了布依族,从汉族成为布依族,在1379年以前,两位始祖是明朝王府乐班,居住南京,因为在1375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皇家举行丰收大庆的时候,醉酒狂欢得罪了王妃,被皇家怪罪,已经到了杀头的地步,最后被人帮助求情留(救)了下来,就从南京充配到了江西临江,然后在1381年以后,通过征兵来到贵州;始祖们非常熟悉文化,精通音乐,来到坡齐这个地方后,建立私塾、教育后代,至今村里还保留着古私塾遗址,历朝历代到现在几百年的时间,坡齐重视文化,在贞丰县的同龄人中,都有能写文章,吟诗作对和熟悉书法的人物,每一代都有,另外每一代都有懂乐器、热爱文艺的人才;这些内容,通过历代子孙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传承下来的;此外,先祖在来到坡齐后,又立下了规矩,使得各家族和谐相处,特别的珍贵;布依花灯是当时从先祖带来的花灯调和布依文化进行融合后形成,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在布依花灯里面,主要有:祈福祈求平安,敬天敬地敬父母,还有便是歌颂勤劳朴实,提倡自由恋爱和婚姻,促进社会和谐、扶贫济困、忠于国家等;布依花灯的文化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传承到现在,人们通过布依花灯鼓励生产、教化子孙,或者在农闲的时候自娱自乐,坡齐寨属于中心寨,以前很多人到这里欣赏文艺参观学习,虽然现在进入了新社会,新的文化不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坡齐寨的子孙后代也没有丢弃,申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另外各种文化现在还在保护中,如:布依古民居、布依服饰、蓝靛染布、饮食、以及刺绣等,到现在村内都还有传承人,都没有丢弃,我们下一步,将把原来受自然灾害或者因为项目建设中被毁掉的村寨古迹,进行恢复,让坡齐布依古寨这个地方看得见老祖宗从何处来,当时生活是什么样情况,让大家记住乡愁!
环境格局
自然环境
兴农村坡齐村落位于一缓坡上,背靠长贡山山脉,面朝挽澜河,地处龙头山与长贡山之间的河谷槽地地带,属低中山地地貌,地势东北与西南高,中部平缓,境内岩溶发育,多溶洞,伏流。最高点位于龙山山脉鸡关山,海拔1688。3米;最低点位于者塘村哪拉河处,海拔840米,高差848。3米。该地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宜人,属亚热带温和湿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多年平均气温17。3℃,1月平均气温7。5℃,极端最低气温-2。5℃;7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高气温35℃。最低月均气温17。2%;最高月均气温31℃,平均气温年较差18℃,平均气温日较差7℃,生长期年平均150天,无霜期年平均340天,最长365天,最短350天。0℃以上持续期33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252。7小时,年总辐射102。6千卡/平方厘米。年均降水量1293。3毫米,年均降水日数为180天,最多达200天,最少为160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747。2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888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8月,6—7月最多。该村属于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稳定,土多石少;水资源丰富,主要为地表水;土壤多为黄壤土,土层深厚;村寨植被覆盖率高,主要是乔木、灌木、地被,有一定数量的古树名木;动物以家畜为主,野生动物有蛇、野鸡、竹鼠、斑鸠、野兔等;主要灾害为自然灾害,如水土流失、山洪等。
风景名胜
坡齐小岛:在兴农村中心地理位置,一条天然河道沿湖心岛两侧穿流而过,这是该村整合资金400万元实施河道治理、修建防洪坝打造的“湖心岛”,岛上民族文化广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仅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成为了该村的标志性景观。挽澜河:挽澜河属北盘江水系,挽澜河由西向东延伸贯穿境内,长48千米,年均流量4。4立方米/秒。经过河(库)长制管理,管河、护河、治河成效凸显,挽澜河已是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画卷,河边又响起布依族群众洗衣戏水的欢笑声,群众生产生活更加便捷,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宜人。
文物古迹
石堡坎:俗称挡土墙,在建筑上称为堡坎,用条状块石(石材)的硬质块状建筑材料,砌筑的保护体。石堡坎主要是保护堡坎内的土壤结构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坡齐寨西北面有约600米长的石堡坎,为采用当地鹅卵石、石板堆砌而成,保存完好,对研究布依族历史文化由一定参考价值。
村落风貌
该村落选址形成年代为明末清初,村落位于一缓坡上,村落沿等高线呈台地式布置,村落背靠山,面向河,村落前面有上千亩的良田。整个村落植被覆盖率高,有上百年的古树10多棵,为红枫和梨树。建设选址以南向坡为主,坡地建民居,平缓地带作为农耕使用,村寨建设对自然影响较小,依山就势,形成木瓦民居建筑与田园景色互相辉映,村落的形成是由于家族祖先从江西迁行徒到挽澜,就居于此。村内空间:建设较为集中,近些年来新建建筑主要靠老寨周边而建,呈零星分布,户户紧靠,木楼群依山而建,层层相叠,气势恢宏,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街巷体系完整,传统公共设施利用率高,村庄内道路纵横交错,道路都是年代久远的古道保存完好,路面多为鹅卵石路面,但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村落经济条件的好转,大部分道路已经改为水泥路面,以前的石板路仅保留了村后半山腰通往贞丰县的一条古道和村后面一道鹅卵石路。
村落选址
坡齐村居住人口主要是布依族,山高坡陡,坡峰高耸入云,坡与坡之间形成“△”形状,建设选址以南向坡为主,坡地建民居,平缓地带作为农耕使用,村寨建设对自然影响较小,依山就势,形成木瓦民居建筑与田园景色互相辉映,村落的形成是由于家族祖先从江西迁行徒到挽澜,就居于此。村内空间:建设较为集中,近些年来新建建筑主要靠老寨周边而建,呈零星分布,户户紧靠,木楼群依山而建,层层相叠,气势恢宏,独具特色,民族风情浓郁。
村落格局
该村落位于一缓坡上,背靠长贡山山脉,面朝挽澜河,村落沿等高线呈台地式布置,地质稳定,土多石少,土壤为黄土壤,当地石材以鹅卵石、磨石、石板居多,为贵州喀斯特地貌。整个村落布局优美,建筑格局保存完好,整体风貌完整协调,格局体系中不协调新建建筑少。村落前面为上千亩的田地,是当地居民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挽澜河将整个村落包围其中,生态系统良好,景观优美。村落植被覆盖率高,有上百年的红枫、梨树,据统计约有10多棵古树分布其中。该村落整体风貌以布依族民居坡屋顶木石结构为主,建筑材质都是取自当地石材和木材,建筑保存完好,历史价值较高。该村县级文物有1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布依族的文化、信仰和建筑艺术具有很高的价值。村落格局和肌理保存完好。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分布情况,坡齐寨内古树2株,石堡坎1处,古井1处,山神庙1处,土地庙1处。历史环境要素分布于董龙寨居民区内及周边环境。现存传统建筑及建筑细部和周边环境原貌保存完好,建筑质量良好且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仍有原住居民生活实用,保持了传统村落的活态。同时,现存传统建筑的工艺独特,采用当地石材堆砌而成,建筑肌理有序,具有典型的布依族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建村智慧
该村的先人是明朝洪武年间“调北征南”迁徙到这里的,主要为汉族人士,在建房选址风水方面,受到中原风俗文化影响,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讲究,阳宅风水之中,讲究山主人丁水主财,从而家宅风水格局乃为依山傍水为宜,依山乃为靠山之意,表家宅背后有靠,家庭运势乃为顺风顺水之意,发展之路易遇贵人相助,逢凶化吉。家宅背后有靠亦表人丁兴旺之意,家宅子女身体康健,学业顺遂。风水之中水乃为财之意,从而家宅傍水则表周遭财气充沛之意,然需注重应为缓和之水。风水之中水乃分为明水与暗水,明水乃为江河湖泊,从而家宅面对缓和,缓慢之水乃为财气凝聚之意,可兴旺家宅财运。若面急湍之水则为大起大落之意。暗水则为道路桥梁之意,应以面对蜿蜒曲折之路为宜。
民俗文化
八音坐唱
布依族花灯戏是一种布依族的民间戏曲形式,主要流传于挽澜镇坡齐布依族村寨一带,又称“坡齐布依花灯”,是黔西南民族花灯的代表,内容丰富,历史悠久。距今已在贞丰流传了六百余年。坡齐布依花灯演出一般要经过“拜皇恩”“报幕”、唱“搭台歌”等程序。“拜皇恩”即设立“三皇五帝”牌位,并用雄鸡、刀头、米酒、粽粑、糍粑等为供品,花灯戏班头人点香叩首祭拜、吟诵“燃烛似凤凰,喜事大吉昌,今天来祭祖,地久与天长”等吉辞。“拜皇恩”结束,两对男女花灯演员以二步半的步伐整齐地向观众“报幕”,讲述“布依获赐三盏灯”的根源,向观众致谢。然后,由走慢步转走8字步演唱“搭台歌”。演唱时间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花灯”为止。坡齐布依花灯剧目丰富,传统剧目有《报皇恩》《扮灯》《观音送子》《开财门》《三郎比艺求婚》《私奔》《赶嘎》《采茶》《扫寨》《祭山神》《送鬼扫邪神》以及《花灯戏》等等。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多取材于布依族农村生活和民间故事;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布依族特色;主要是反映布依族的生产劳动、婚姻爱情、生活习俗等内容。其乐曲腔调很多,常用的有《扮鬼灯》《送神调》《开财门》《观音送子》《化灯》《敬茶调》等20余种。其表演形式以“转”“扭”为特点,道具以折扇为主,配以“走马灯”和丝帕等;步子变化较多,舞步主要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碎步、梭步等;扇子的耍法有转扇、翻飞扇、交扇、划扇、扑蝶扇等;伴奏以二胡为主,多配以笛子、筒箫、唢呐、木叶、铜锣、古锣刹、三弦琴等;身段动作有仙鹤望月、嫦娥奔月、野鹿含花、金鹏展翅、顶上开花、杨柳摆腰、躬步捞月等。坡齐布依花灯其突出特征多以手不离灯、帕、扇等物,连歌带舞加对白,演唱与动作紧密结合,唱腔唱调具有多样性和民族性特征。坡齐布依花灯历史悠久,剧目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是布依戏的主要源流之一。它综合反映了布依族音乐、舞蹈、服饰等文化内容,充分体现了布依文化中的审美特点,对研究布依族音乐、舞蹈、服饰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贞丰坡齐布依花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进行保护,对弘扬民族传统戏曲文化具有十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保护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凝结力,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至今仍以活态方式传承,需要依托村落存在。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以世代相传的方式传承。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八月十五日,明太祖朱元璋发出“调北征南”之命,征南军队的一部分人从江西省宁江城西出发,奉命前往贵州征蛮,两年后,坡齐寨王罗梁等姓始祖不愿过着整天打杀的日子,便于地方民族布依族子女通婚,于1387年古历9月,六对夫妇从安顺关岭来到贞丰荒无人烟的挽澜,开发挽澜,开荒造田。在坡齐建房居住,休养生息,繁衍后代。建寨时,因观山奇特,故命名为坡奇寨,到清朝时期,划旗管理,又改为坡旗。解放时,解放军从贞丰县城先到坡旗寨解放坡旗,见坡旗群众齐心建设新社会。在1952年成立农会时,命名为坡齐农会,故“坡齐”之命沿用至今。目前古寨还保留着明朝建设的古私塾,私塾所在地也是布依花灯的发源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私塾才停办,由于村寨重视文化教育,从建寨至今出现了花灯始祖,罗公柳,王雁卿,还有布依民乐,曲调等,沿唱至今,别具一格,与众不同,深受地方各民族的喜爱,其次是留下了“三郎比艺求婚”等故事传说,“拜皇恩”等戏剧传唱至今。用蓝靛草加工成蓝靛,用蓝靛作染料,用土碱、烧酒、石灰、牛皮胶作辅料,经过手工操作,把布染成月白、月蓝、蓝、深蓝、浅灰、深灰、青等色。各地除专业染房(大染缸)外,几乎每户都有小染缸,随时染蓝、青棉线和青布。小染缸自染的青布,最后用犁树皮或刺犁树熬水上浆,色泽鲜艳,保色期长。布依族妇女喜青色,如青裤子、青围腰、青挞肩、青袖口。各色花帕、花垫单总少不了“青色”,姑娘出嫁少不了一床青被褥。老人寿衣少不了一件长衫、青上装。小孩的背带、男女老幼穿的布鞋帮也是青布做成。所以土法靛染工艺在贞丰北盘江流域布依族地区一代一代沿袭下来。手织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经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浆染、沌线、落线、经线、刷线、作综、闯杼、掏综、吊机子、栓布、织布、了机等大小72道工序,全部采用纯手工工艺。它的图案可以从22种色线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其图案意境,就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色几何图形来体现,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富有艺术魅力。每道工序、每件产品都包含着繁复的劳动,令人叹为观止。布依族人酿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据酿酒程序的不同,可将布依族酿制的酒分为糯米酒、刺梨酒、白烧酒等类型。坡齐寨布依族人民以酿糯米酒为主,糯米酒是用自产的糯米和自制的酒曲酿制而成的。首先,将糯米洗净,清水浸泡5h左右,过滤,然后放于甑子蒸熟后,倒在大簸箕里散开,待凉至10℃左右,放入酒曲搅拌均匀,再放进缸中压紧、压平,并在中间刨成一个小窝凼,最后将缸口盖严密封,24h后开盖即可。此时的酒称为糯米甜酒。这种甜酒基本上是妇女们自食和招待女客用的。再过一周,酒槽变辣,加进泉水浸泡2d,然后倒入大灶的锅里,用木制酒甑罩上,木甑的顶部放一口天锅,锅内加水,生火将酒糟煮沸,酒液从枧槽里流出入酒坛,便成了度数较低、醇香、可口、补肾健胃的糯米酒。
节庆活动
截止目前,坡齐布依寨、民居,大多数仍保持吊脚楼,住房建筑风格,民族节日有:二月二龙王节、三月三祭山节、清明祭祖节、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布依相亲节、七月十四赶鬼节、八月十五团圆节、九月九思亲节、十一月十二灶神节。
祭祀崇礼
祭祖时需要用到的祭祀品是前一天便已开始准备,腊肉香肠、黄焖狗肉、凉拌鸡、凉拌黄瓜、炒酸笋、蒜苗炒鸡、炒蒜苔、炒豌豆米、腊肉炒蕨菜、狗肉灌肠等。在祭祖时,他们要挑上好的公鸡围着祖坟绕一圈,并将鸡头上的毛用鸡血黏在墓碑上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准备工作完成后,族中长辈带着家里的小辈们以及嫁出去的女儿作揖膜拜,念祭祀词、族人们依次有序排列,面向祖坟,鞠躬、作揖。布依族的祭祖活动必须在农历的三月内完成,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状况和工作时间等来选择上坟的日子,一般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安排在三月初上坟,但是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在“三月三”布依族感恩节,也就是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一个布依族家庭都必须杀上一只上好的公鸡来供奉祖宗,以求来年升官发财,顺顺利利。到了祭祖这一天,女儿回娘家祭祖,必须有鸡、花色糯米饭和坟头的挂青,挂青有着好的寓意,代表了作为女儿的孝心。家庭条件好一点的还会带一些香肠、腊肉、红糖等。准备好祭祖用的食材,上山之后,首先要割坟,清理坟台,然后铺上一层芭蕉叶和枫香叶,以备供奉食品的摆放。坟头的挂青、芭蕉叶、枫香叶布依族俗称三青,表达了一家亲切团结的期望。族人们喝酒打马,大家在坟旁吃喝热闹,饭菜做好后,大家各自围坐,划拳喝酒,据说,声音越大吵得越热闹越好,以让祖灵知道,后辈来感恩祭拜了!
婚丧嫁娶
婚嫁:每年新春佳节,从正月初一到三十的一个月里,各寨的后生们都要走村串寨,青年喜爱在"浪哨"中寻觅伴侣,布依族青年男女到了十六、七岁,就已经熟练收拾打扮并学会了初次见面的山歌,学会了吹口哨、吹木叶,开始懂得与异性接触、交谊,他们相识之初,一般都要选择环境幽静的地方,如在大树下、路边、草坪、河边等地方,男女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各为一方,相距一定距离互相观察,小伙子一旦中意了某个姑娘,先是吹口哨或吹木叶让对方留住。这时姑娘们会停走或原地坐下,小伙子当即会唱出山歌来试探女方。若女方有意,就还歌,互相对答。反之,姑娘们窃窃一笑,又继续赶路,小伙子也不必再唱,但有的小伙子因留恋,也有多次唱挽留,有的姑娘被小伙子诚心打动,会改变主意,并还歌对答。姑娘喜欢小伙子后,"客歌"(问路歌)可进一步深入至"花园歌"(情歌)。通过对歌,双方认识,若彼此印象好,下一次赶场或走亲访友见面就互相打呼问候,经过一定时间的接触,双方产生了感情,就相约下次会面的时间、地点(一般为赶场天)。如此直到男女有较深的感情就互赠信物。女方送的信物一般是亲手做的鞋垫、布鞋等,小伙子送给姑娘的礼品一般是毛巾、相片之类。丧葬: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必须待舅家人员到现场亲自检视入棺,才能安葬。丧事办得繁简与否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清贫之家只请“濮摩”开路,一切从简;富有之家讲排场,除了开路、堂祭之外,还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古代凡遇丧事都要砍杀数头牛羊祭供,大办酒席宴请宾客,丧期长达三、五天。停柩期间,丧事之家一律素食。出丧之后才能开荤。下葬前二天,寨邻亲友送礼凭吊。视其亲疏送幡文、酒、鸡、钱及小猪。女婿和舅家要送香亭、纸马、祭幡。孝子着长幡孝帕,穿草鞋,系麻丝。当外家舅爷到来时,孝子们拄孝棒于柩前跪迎,来者将其扶起。是夜,敲铜鼓,吹唢呐,打竹筒,举行治丧仪式。届时,村寨男女集于丧家门外,各持尺余长竹筒刷把。两人一组交叉对阵,一人执木棒敲粑糟为拍,有单打、双打、三打、五打至十二打不等,声调铿锵,整齐和谐,有条不紊。又于灵柩前悬挂数面铜鼓,有节奏地敲击,同时用竹竿敲楼板相应,曰“打铜鼓”。唢呐队是女婿所请,有一至数对,整个村寨笼罩在悲声之中。下葬前一夜举行堂祭。堂祭分家祭、宾祭两种。家祭是儿子女婿等凭吊;宾祭是一般亲友的祭吊。堂祭宣读祭文,缅怀死者生平,寄托哀思。用素菜九道供奉。过去孝家要做素、荤两莱,现在是孝家做素菜,女婿做荤菜。堂祭之后,将灵柩移于门外长凳上停放。吉日出殡,孝子跪拜于前,铜鼓、唢呐、铁炮、鞭炮、恸哭声交汇一片,灵柩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而行。开挖墓塘,先由“濮摩”杀一只雄鸡在已选好的墓地上,称为“播土”。墓塘挖好,用朱砂在井内画八卦、龙及房屋等,撒糯米,再杀一只鸡滴血于井内,称为“请地脉龙神”。待灵柩抵达,井内烧纸钱,孝子跪拜,称为“暖井”。移柩入穴,封土垒坟。若杀牛宰马,则将牛头或马头供奉墓前。
特色文化
布依族文化多样,除非遗以外的特色民俗项目外,还有发源于明洪武年间的布依山歌,布依浪哨,布依古乐等。布依山歌:布依山歌的歌词以生产生活知识、历史知识和天文地理知识为内容,优秀的谚语、格言也是布依山歌的表现方式,布依山歌用布依语音唱出,山歌唱词为5字以上,有曲调婉转、旋律活泼自由、比喻十分巧妙、字词押韵和谐的特点,还有热情开朗,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和颤音的方式,可用四弦琴和二胡进行伴奏,还可用木叶吹奏出美妙动听的山歌。布依山歌在曲调、旋律、发音和唱法上的特点,是布依人思想感情及风格特色的生动体现,反映了布依人对生产生活的热爱。布依浪哨:"浪哨"是布依语,"浪"是坐,"哨"未婚的青年男女可以参加"浪哨"。姑娘已婚而又未坐家的,也可以去"浪哨",不过,她得避开自己的丈夫和婆家的人,以免引起不快或麻烦。"浪哨"一般多在赶场日或逢年过节和喜庆活动中进行。有趣的是,当着下午三四点钟,集市已近尾声,赶场人纷纷收拾东西,挑筐篓回家去的时候,三五成群的男女青年却急急忙忙赶来场坝,准备物色对象进行"浪哨"活动。按照习俗,"浪哨"时,那些初次见面的姑娘、小伙子,往往缺乏了解和勇气。于是,便由双方各派一位年纪稍大、见识较广的人做代表,先在一旁细语磋商,随后再按年龄大小、人才高低,安排某小伙子与某姑娘见面,让他俩找地方"浪哨"去。为了避免被同伴"乱点鸳鸯谱",有些地方的择偶方式变得更加开放、更加自主,因而也愈为有趣:姑娘先用彩色花布缝成鹅蛋大小的小包包,内装米糠,名曰"粽包"。在"浪哨"前的择偶中,姑娘若看上了那个小伙子,就用粽包去投击他。同样,如果小伙子喜欢那位姑娘,当她投出粽包时,便迅速冲上前去抢接。于是,借助一个个粽包的传情达意和投击、抢接的嬉戏中,他们寻觅到自己的意中人了。布依古音:也称为布依八音,布依族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原型属于宫廷雅乐,以吹打为主。元明以后,由于布依族民族审美意识的作用,逐渐发展为以丝竹乐器为主伴奏表演的曲艺形式。布依族八音坐唱通常是牛骨胡(牛角胡)、葫芦琴(葫芦胡)、月琴、刺鼓(竹鼓)、箫筒、钗、包包锣、小马锣等八种乐器同奏再伴之以演唱,之后又加入唢呐、木叶、勒优,使得表演更具感染力。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内容主要取材于布依民间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民族特色浓郁。"八音"靠的是老艺人"口传心授",又无乐谱记载。
历史文化
村落历史
坡齐布依古寨的始祖罗公柳和王京鸿,在1381年明朝大将蓝玉受朱元璋皇帝调北征南之命,从江西临江征兵征战南蛮来到贵州安顺,在1383年,两姓始祖,不想过打打杀杀的生活,然后就跨过花江河,来到贞丰县,准备在贞丰县城周边选择驻地,最后选定了坡齐布依古寨为居住地,来到后就开始开垦土地,开荒造田,建立村寨;在1386年,回到故乡将家属接过来,接过来之后,在这里繁衍后代,最后这两姓后代和地方的布依族通婚以后,彼此文化互通,成为了布依族,从汉族成为布依族。清宣统三年(1911年)前,属贞丰州上江三甲那山亭,下辖把兰上、把兰中、把兰下三个半亭及坝木、纳坎2寨。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贞丰县第一区(琅谷),置板兰镇。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仍隶贞丰县第一区,置花碗窑联保。民国三十年(1941年),设时范乡。1950年5月,改名板兰乡。1953年7月,属第五区(连环),改名挽澜乡。1956年12月,属连环区,乡名不变。1958年12月,属兴仁县贞丰上游公社。1959年8月,恢复贞丰县,属城关公社,称挽澜管理区。1961年8月,属城关区,改挽澜公社。1965年11月,属贞丰布依族苗族自治县。1984年7月,复名挽澜乡。1991年9月,纳歪村并入连环乡,者塘乡者塘、店子2村并入置挽澜乡。2015年12月28日,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5〕320号批准同意撤销挽澜乡建制,设置挽澜镇,因兴农村距离乡镇较近,其隶属变化通挽澜镇基本保持一致。
美食物产
水稻、烟叶、香椿
兴农村地形地貌较独特,形成板栏结构,村内有千余亩平整连片的大田坝;属于贵州喀斯特地貌中少见的平整土地,所以兴农村主要以种植小麦、水稻以及油菜,属于贞丰县示范田,除此之外,兴农村结合近几年农业发展需求,种植有烟叶和香椿。
传统建筑
陆贵昌宅
结构类型:木结构
民族:布依族
该民居坐北朝南,始建于建国之后,石木结构悬山穿斗式小青瓦顶;房屋基地保持原来的石堡坎,有庭院,该栋建筑庭院和墙体都由石板砌成,保持了布依族传统民房建房特色。
王光益宅
结构类型:其他
民族:布依族
王云兵宅
结构类型:其他
民族:布依族
在建房时,首先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以当地丰富的石材、木材、石灰等作为建筑材料。牲畜圈舍是房屋的基础,因此在选择石材方面需要坚硬结实的石头,在外观方面的要求不高。二层是整个房屋的主体部分,石材不仅要求结实还要美观,最好选择形状规则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在一些特殊位置放置的石头也有要求,木材主要用于房屋的内部结构,作为柱头需要笔直、受力强且不长蛀虫的树,一般以杉树为优。而作为房屋的大梁是由外家赠送,大梁的选择也有讲究。大梁最好的选择是有喜鹊筑过巢的树,预示房主一家会有好运。建房的大梁树种只要挺直承受力好就可以了,但一定不能选苦楝树,当地人认为这种树带有“苦”字,对房主一家人不吉利。石材与木材的结合造就了布依族舒适安全、冬暖夏凉的传统建筑,基于石材和木材的改造加工时间长、成本高,高荡寨民也会选择石灰、泥土、竹子等作为建筑材料,但其使用的范围明显窄于石头和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