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贵州站”走进中医药大学

群策群力工作室 | 2025-11-14 12:25

11 月 13 日,“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贵州站”第二场活动走进贵州中医药大学。活动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贵州省图书馆(贵州省古籍保护中心)、贵州中医药大学、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贵州)共同承办。贵州中医药大学及贵州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师生代表共同参与活动,让千年古籍与青年学子实现近距离对话。 

活动现场

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朱星 

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朱星以自己学生时代第一次读《黄帝内经》的记忆开场。在他看来,古籍不仅是学科思想的根脉,也是民族智慧的源泉。“保护古籍,就是守护精神血脉。”他希望同学们能在保护中形成文献意识,在研读中理解专业源流,在传播中让传统走向更广阔的人群。学校将继续推进医史文献相关学科建设,为青年投身古籍研究提供可抵达的路径。 

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计思诚

活动特邀云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计思诚带来 “守护民族记忆谱写共同体新章 ——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与活化” 专题讲座。计思诚从“盛世修文”的时代背景切入,系统介绍了我国少数民族古籍的基本情况、文种类型、保存特点及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价值。 

讲座不仅有学术脉络,也有来自田野工作的真实故事:寺庙夹墙中发现的古籍残页、深山洞穴里抢救出的藏文典籍、由民间口传逐步演变成书面形态的民族文本等,让学生第一次体会到古籍保护的现场感。 

计思诚还展示了古籍修复流程、保护难点,并详细介绍了数字化平台建设在文献保存、利用和共享方面的作用,引发学生对 “古籍与当代应用研究关系” 的深度思考。 

为让古籍更贴近学生,贵州中医药大学同步举办古籍文化周,通过拓印、雕版印刷和装帧展示等体验,让学生以 “看得见、摸得着” 的方式感受古籍保护与传承的魅力。据悉,该校古籍文化周已连续举办五届,逐渐形成学校图书馆的特色,该活动还面向中小学开放,让孩子们也能在大学里接触古籍,在更早的年龄看到传统的具体形状。 

展区内,学生围着雕版、拓片和装帧材料仔细观看,也借机向专家请教古籍整理与数字化方面的学习路径,试着为自己找到走近古籍的入口。

在贵州,古籍保护课程进校园正形成一种持续向外延伸的力量。高校、图书馆与体验活动逐步连成链条,让古籍在更多场景中被看见、被理解。

据悉,古籍保护课程还将走进贵州更多高校,为青年打开更多接触、使用、理解古籍的路径,让古籍“活起来”,并在青年中持续“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