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探索乡土建筑与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综合广播 | 2021-09-04 21:37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

9月4日,考•工•记——贵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创生展在贵州省博物馆开展。这也是贵州省博物馆首次与社会策展人合作推出的展览。

本次展览分为守望故乡、修复传习、活化共享三个板块,以空间布置、建筑模型、工匠技艺、图像文献、视频装置、交互参与等呈现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共展出照片266张,模型7个,书籍16本,传统木匠工具45件,艺术装置5个,视频两个,互动体验3个。

作为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考工记》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在我国科技史、工艺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我们推出这个展览'考•工•记'很有意思。考,可以理解为考察、研究,工,可以理解为工匠、工艺,记,可以理解为技艺、传承。”贵州省博物馆馆长李飞表示,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来聚焦乡村及乡村遗产,探索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之下,乡村遗产能够为乡村振兴做一些什么?博物馆能否为乡村振兴来赋能?“我想,这个展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贵州省博物馆一直致力于无边界博物馆的建设,就是要推倒无形的围墙,让更多的、新鲜的空气和血液融入,把博物馆打造得更加包容、开放 。本次展览我们首次启用了与社会策展人合作举办展览,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打造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展览。”

“每年夏天我们都会到乡村去修老房子,今天我们到博物馆来修老房子,这个展览是一个开放性的、公众可以参与的空间。希望让更多的人能知道我们的过去,让我们的后代知道爷爷的爷爷住的是什么样的地方和空间。”本次展览策展人越剑说,“后续我们会做很多关于展览的活动,开展亲子小板凳计划,乡村老木匠修复老窗子、老门的演示和展示,让游客能看到这些在乡村的匠师是怎么工作的,同时还会在展厅里面举行一些大师的讲座。”

开展仪式后,主办方邀请省内知名建筑师、艺术家、人类学者举办展览论坛,围绕“从'记'到'技'——如何实现乡土建筑遗产的修复传习创生之路”的主题,分别进行了论述。

“本次展览通过对6个乡村的'考・工・记',从建筑色彩上进行了贵州民居的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清晰的了解贵州民居的分布特点和贵州乡土建筑遗产的价值,促进公众对乡村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贵州土木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罗德启认为,“这是对乡土建筑遗产保从'记'到'技'的一个阶段总结,是对贵州如何保护土建筑遗产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探索,通过展览和论坛可以向社会各界宣传、推动和树立保护贵州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从深度和广度营造保护历史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

贵州山地由于多民族栖居呈现民居建筑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目前贵州有724个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数量居全国第一,其中,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有16个。“本次展览和论坛让乡土建筑遗产主动走到公众身边,这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创新,为公众了解多土建筑遗产提供了多视角的议题。”贵州省土木建筑工程学会理事长金幸初认为,通过此次活动会激发更多人加入到贵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队伍中,让更多的群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提高认识和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