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十件民生实事”暖心交付
2024年,遵义市高度重视民生事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十件民生实事”提前超额完成,交出了“有厚度”“有力度”“有温度”的民生答卷。从老城街巷到偏远村落,从“一老一小”到千家万户,“十件民生实事”将政策温度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质感,在城乡画布上悄然描绘出一幅美好的幸福图景。
▲遵义市科技馆联合赤水市科学技术协会、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部门到赤水市宝源学校,开展智能机器狗表演及互动体验、昆虫标本制作、应急救护科普知识讲座等科普活动。(遵义图库·张浪/摄)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未来之钥。
遵义市以“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50所”为切口,着力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的难题。教室灯光改造、操场塑胶化、智慧课堂设备升级……这些细节的叠加,让乡村孩子与城市学生共享优质教育空间。
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凤冈县一小的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学校校舍的外墙换了新模样,校内铺设了新的塑胶跑道,还添加了多功能桌椅和护眼吊灯,改善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
桐梓县娄山中学50个班级新增了“班班通”,网络资源共享、课件多媒体演示、线上“云课堂”……依托教育设施设备的改善升级,学校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模式也在悄然改变。教师王建胜表示,“通过‘班班通’,老师能够实现多媒体互动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4年,随着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遵义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也在悄然改变着教育的“最后一公里”生态,让“有学上”到“上好学”落地生根。
医疗资源“毛细血管革命”
“建成20个乡镇卫生院分院(延伸服务点)”并非简单的数字增长,而是一场医疗资源下沉的“毛细血管革命”。村民在家门口即可完成心电图、血常规等基础检查,群众看病少跑腿、少花钱,老百姓在家门口有了“医”靠。
距离仁怀市区20公里的苍龙街道水塘村,崎岖的山路导致交通不便,村民轻易不出村。村卫生室只有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药品种类也不多,只能为村民看些小病。74岁的村民严光乾之前拿药都要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镇上或市区。
2024年4月,水塘村卫生室“变身”为苍龙街道卫生院水塘分院,严光乾看病拿药再也不用出村。
现在的水塘分院配备了全自动生化仪、彩超等设备,药品种类也从以前的80多种扩充到西药400多种、中药饮片200多种,可以为周边村民1.5万余人提供更多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
像苍龙街道卫生院水塘分院这样的乡镇卫生院分院(延伸服务点),2024年全市建设了20家,将优质医疗资源延伸到村级。
▲湄潭2024年城镇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枫香湾大桥施工现场(遵义图库·盛朝友/摄)
老旧小区升级“焕新”
面对1.45万户老旧小区改造,遵义选择“内外兼修”的更新逻辑,集聚合力、由补到改、焕新常新,实现“面子”“里子”双提升。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四中桂苑小区,小区内部楼体陈旧、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给居民生活带来不少困扰。
2024年9月,在倾听群众呼声、调查老旧小区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四中桂苑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
老化线路更换规整,楼道墙面粉刷美化,小区排污管网进行了改造,路灯和楼道扶手更换一新,单元楼栋装上了智能门禁,院子里有了休闲凉亭、休闲座椅与健身设施……看着家门口的点滴变化,小区居民喜上眉梢、乐在心头。
2024年,一批老旧空间重获新生,老百姓安全感与幸福感同步升级。
村民享“家门口”的便利
2.06万户农村户厕改造,不仅是卫生条件的提升,更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重塑。
播州区鸭溪镇金钟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一座座干净整洁的卫生厕所已成为许多村民家中的标配。
“户厕改造后很好,既卫生又干净。”村民陈开弼家修建了新的厕所,安装了排气管,他直言:“厕所改造后,不仅用起来更方便,环境卫生也上了一个档次。”
从过去的“将就”如厕变成现在的“讲究”如厕,一年来,遵义多渠道推进户厕改造工作,超额完成农村户厕改造23189户,让美丽乡村不仅有颜值,更注重品质。
与此同时,“社银一体化”服务点的建设,让村民足不出村即可办理社保缴费、小额取现等业务,“金融赶集日”成为乡村新风景,数字鸿沟加速弥合。
2024年,遵义超额建设了1089个标准化、规范化的“社银一体化”服务点,将查社保、办社保、缴社保、做认证等62项便民惠民、服务民生的高频社保业务服务送进村社,居民上街散个步就能缴电费、查社保、缴社保、取养老金,还能享受到普惠金融服务,实现社保金融业务“多点办”“就近办”。
▲赤水市农信联社工作人员向群众介绍“社银一体化”相关功能(遵义图库·张鹏/摄)
筑牢城乡“生命防线”
从200公里安防工程到20座危桥改造,从254支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到100个应急避难场所,遵义正编织一张立体化安全网。
勠力同心筑桥梁,群众欢声感党恩。2024年11月30日,湄潭县西河镇双石村群众自发组织庆祝中寨桥建成通车。
中寨桥原为双石村群众自行筹资修建的漫水路堤,路面窄标准低,安全隐患大,一遇下雨涨水就会影响中寨组85户325人生产生活和65名学生上放学。
2024年,中寨桥被纳入危桥改造项目计划。新建中寨桥长49米,桥型为钢筋混凝土连续板桥,桥面宽5.5米,建成通车后,切实解决了双石村中寨组群众生产生活和出行问题。
2024年,全市超额完成道路安全隐患处置等安防工程545公里,危桥改造完成29座。
2024年设置的100个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均已配备太阳能照明、应急水源等应急设施设备,全市已累计设置400余个城乡应急避难场所,受灾时可临时容纳群众超60万人。
为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援能力,2024年,遵义市还在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上下功夫。2024年,全市20个乡镇标准化消防救援站(乡镇政府专职消防队)已全部完成建设、验收工作。254支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伍配属相关设备,投入执勤。
▲求职者在正安县“春风行动”招聘会现场了解招聘信息(遵义图库·赵永章/摄)
便民生活的“幸福刻度”
800个电动汽车充电桩的布局,蕴含新能源时代的民生考量。
2024年,遵义累计完成充电桩建设1358个,逐步形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镇点状”均有效覆盖的充电网络,让新能源汽车“出得了城、下得了乡、回得了家”,让绿色出行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而20个老年食堂则用“舌尖温度”诠释养老关怀,便宜实惠的营养套餐,送餐上门的贴心服务,让独居老人告别“冷锅冷灶”。
方便老人的不只是社区老年食堂。红花岗区老城街道官井社区71岁的王渡生行动不便,家中又缺乏必要的辅助设施。社区得知情况后,及时帮助他添置相关用品,对其家中进行适老化改造。
2024年,遵义对3000户困难群众完成家庭床位适老化改造,通过卫生间、浴室地面防滑处理,室内墙体安装扶手,加装夜间照明装置、居家安全装置等措施,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安全性、便利性。
遵义2024年的“十件民生实事”,没有宏大叙事,却处处可见“人民至上”的细腻笔触。从改造一间厕所到守护一座桥梁,从新建一个充电桩到点亮一盏教室灯,这些“微改造”的叠加,正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幸福刻度”。
这座红色之城,正以民生实事的“绣花功夫”,织就一张覆盖全市人民的幸福之网。
全媒记者: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