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组文物,带你“穿越”到72年前的贵州
站在一张张工分牌前,经历过“三大改造”时期的罗新华“秒回”50年代。工分牌、工分票、社员证……一件件老物件,勾勒出他那一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隔几十年再看这些老物件,这些都是在解放初期,我们那个年代的人重整山河,改天换地的最好见证物。”罗新华说。
回望来时路,罗新华感慨万分
以文物为媒,和记忆重逢。和罗新华一样站在历史长廊回首百年辉煌的,是正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百年征程贵州故事——文物文献展》。
展览成为青少年党史教育热门地
从历尽沧桑的老人,到正在求学的少年,在展出的近50天时间里,来自省内外数万名观众一览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的贵州发展历史。
50年代经典场景,令人驻足停留
重温百年党史,传承红色基因。本期,我们跟随这组来自70多年前、首次在贵州省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再回贵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重整河山、改天换地的革命奋斗史。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至1957年,根据党中央部署,贵州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通过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由农业生产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并结合实际,采取先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贵筑县白云区尖山农生产合作社印(中)
1953年11月,贵州省委决定以地处贵阳近郊、生产条件较好、群众觉悟较高的赵树华互助组为基础,试办全省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贵筑县白云区尖山农业生产合作社。
从全省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成立,到1957年全省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贵州用近7年时间,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大方县长石公社肖海轩互助组工分牌(局部)
到1957年春耕生产前,贵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有2.41万个,入社农户达到296.74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90.5%,平均每社120户。
至此,全省基本实现高级农业合作化。
水城县灯塔农业合作社工分票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在贵州大力推进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同时,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开始进行。
解放初期,贵州手工业有60多个行业,近千个品种,从业人员共11.8万人,农业兼营手工业者30余万人,手工业总产值10492万元,是贵州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贵阳市民加入市手工业劳动者协会申请书
但在当时,贵州手工业存在工具简陋、技术落后,规模微小、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为此,贵州省委明确提出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作为领导手工业最基本的方向,实行“面向农村、就地取材、就地销售、产销结合”的方针,通过发放低息贷款、优惠供应原材料以及实行加工订货、收购包销产品等措施,帮助手工业者克服产、供、销等环节中的困难。
贵阳市民加入市手工业劳动者协会申请书(局部)
1956年5月底,贵州手工业者基本组织起来,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解放初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满足人民需要,沟通城乡物质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间,中国共产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与和平赎买政策,逐步引导资本主义工商业走上从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主要是公私合营)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贵阳味莼园公私合营申请书(局部)
从1953年10月开始,根据党中央精神,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先后成立工商业工作委员会、对私改造办公室,对私改造领导小组等机构,对私营工商业进行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南明区烟厂公私合营申请书及批文(局部)
1956年,贵州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掀起高潮。至1956年年底,贵州由私营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有382户,由私营转变为公私合营的汽车有992辆,由私营商业转变为公私合营和合作商店的有89482户,全省有110377个手工业者和15000个个体运输者实行了合作化。
公私合营贵阳饭店组织章程(局部)
1957年初,贵州全行业公私合营基本完成。全省工业总产值较1949年的21392万元,增加到66956万元,比1949年增长2.26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一五”期间,贵州各地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兴修水利为主要建设任务,重点整治和兴修一批投资小、收效快的水利工程,同时建成一批饮水、蓄水重点工程,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黔中粮仓”平坝因“地多平旷、田坝齐布”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解决羊昌河流域的自流灌溉问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贵州省水利局和安顺地区上马兴建平坝羊昌河引水灌溉工程。该工程是贵州省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于1954年动工兴建,1955年建成并投入运行。
贵州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羊昌河工程完工纪念章
这张由周恩来总理署名的奖状,被表彰对象是“贵州省贵定县团结人民公社”,签发日期为1958年12月。这些文物既是贵州人民共产主义精神大协作,艰苦奋斗,治理穷山恶水的显著业绩,更是体现时代精神的历史见证物。
国务院颁给贵州省贵定县团结人民公社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