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数出来了可别填错志愿 两种志愿填报方式要记牢

南方都市报 新华网 央视新闻 | 2020-07-25 17:50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志愿填报成为考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山东、北京、天津、海南等地第一年落地新高考,志愿填报也将实行新的方式,都有哪些新变化,应该注意什么,一起来看一下。

目前,全国共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浙江、山东等地实行了新高考,志愿填报方式也与传统高考不同,六地有两种志愿填报模式,其中,浙江、山东是按照“专业(类)+院校”的方式进行报考,也就是说,专业优先,学生报考的时候,直接投档到专业(类),不存在专业调剂问题。普通类志愿填报时,浙江可以报80个、山东可以报96个。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 刘传勇:山东原来我们只需报12个学校,然后在一个学校内选择6个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就可以了。而目前,需要在全国的各高校里面,选择96个专业或专业类。在投档的时候,这96个专业他还是有顺序的。首先选择你排名在前的专业,进行投档,然后依次向后选择。

近百个专业志愿,考生有了更多的专业选择机会,但也意味着填报时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以自己目前的高考分数进入到最心仪的学校和专业,专家建议,可将其往年录取分数的省内排名与自己的高考分数省内排名进行比对,新高考省份,还要综合考虑不分文理科等因素。

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主任 刘传勇:在新高考新落地的省份(省市),就要在往年的招生分数基础上,做一个测算。比方说,山东的理科,如果这个专业往年录取分数在8000名的话,今年不分文理科,你可以乘以1.2,预估大概在9600名左右。你如果分数能超过这个名次,能够投档进去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等四地是按照“院校专业组”的方式进行志愿填报,一个院校中可以设置有多个专业组,各个专业组中又可以包含多个专业。本科普通批,上海、海南可填报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北京可填报3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天津可填报5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


“内部指标”能帮孩子计划外录取、“刷单兼职”可在暑假月入上万元……随着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一些机构也“蹭”起了高考“热度”,五花八门的“陷阱”开始粉墨登场,一不留心就可能落入“圈套”,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不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网站“鱼龙混杂”,当心诈骗“圈套”

各地高考成绩相继“出炉”,不少考生与家长忙于从网上查询分数信息、报名参加志愿填报辅导等操作,很容易忽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一位网友“吐槽”称,自己的一位亲戚曾在填报几所专科院校后,接到了自称是某本科学校扩招负责人的电话,宣称可让其“花高价”上本科。在用个人手机进行联系后,还加了微信、提供了所谓“招生电话”。但查询电话后却发现,对方是一家早已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

专家指出,由于高考后部分家长希望孩子能够进入更好的学校,往往容易“乱投医”,误入诈骗“圈套”,给犯罪分子留有可乘之机。

“一方面考生和家长要在正规的网站和App上查询信息、填报志愿,最大限度地防止信息泄露;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在收到来源不明的消息时通过官方渠道查证,不要轻易相信通过‘交赞助费’等方式能够到未达到分数线的学校就读的骗局。”天津华盛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胡明说。

“套路”频现,盯上考生钱袋子

高考结束、暑期来临,不少考生希望利用假期进行兼职工作。疫情期间不便外出,一些学生容易被误导从事看似“低成本、回报快、利润高”的“刷单”工作。

高考生李伟(化名)向记者吐露:“考试结束后本想赚点零花钱,所以找到了‘刷单’的兼职工作。最开始一单完成后,对方把钱退还给了我,后来开始让我做任务,说是任务没完成不能退款。陆陆续续被骗了三千多元,也不敢和家长说。”

此外,部分非正规的志愿填报机构平台披上了大数据分析的“外衣”,实际却存在过度宣传、“忽悠”考生之嫌。

记者在网上搜索“精准填报志愿指导”发现,不少网上机构打出“以大数据为依托,一分都不浪费”的宣传口号,吸引考生眼球;在手机应用市场搜索“高考志愿”,数十个App显示有“一对一辅导”、录取概率分析等功能,部分平台还可提供性格测试和专业就业率分析。

这些辅导机构和看起来“多才多艺”的App,是否真的拥有“预判”能力?

记者采访多位曾经通过付费志愿填报辅导机构填报志愿的考生发现,不少用户抱怨自己虽为填报志愿下了“血本”,但钱花得“不值得”。

2019年参加高考的刘丽(化名)对记者说,自己考后花高价购买了一张某指导机构的VIP卡。“里面只有一些历年的招考信息,老师所建议的保底志愿也都是一些分数较低的学校,具体分析和填报志愿还是要靠自己。”虽然交了上千元,但刘丽觉得实际用处不大,“感觉交了‘智商税’”。

专家提醒,平台大数据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填报志愿的参考之一而非“唯一”,家长应帮助考生结合自身兴趣特长及分数情况,在广泛听取意见、了解往年报考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

网络治理、维权挽损需“两手抓”

针对招考陷阱花样繁多问题,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互联网信息与用户行为研究中心主任陈旭辉建议,考生和家长应建立起评估风险、留存证据的习惯,一旦发现“中计”,要及时维权,尽量挽回损失。

“在多数消费纠纷中,消费者维权容易遭遇取证难的问题。建议考生和家长要有证据意识,及时保存通话记录、电子合同、宣传材料等证据信息,以便后续遇到问题时依法维权,保护自身权益。”陈旭辉说。

此外,胡明等受访专家表示,用户信息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有赖于社会立法和平台治理。在高考后这一关键时间段内,有关部门更需要加强对防诈骗知识的宣传,同时应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督,督促平台依法履行社会责任。


各地高考分数,录取分数线陆续公布,接下来就是志愿填报了。如何选学校,可是技术活。而其中第一步,是千万别选到假大学!

近年来,392所虚假大学被曝光。它们有什么套路,经常傍哪些正规高校?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来带大家防雷。

雷区1:校名改地区

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大部分的虚假大学会在校名上傍正规院校,或是修改一下校名中的地区,或是替换一下个别用词。如果不是对国内高校有较深了解,很难发现其中猫腻。

比如,全国2740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叫“邮电大学”的只有四所,分别是北京邮电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和西安邮电大学。但有虚假大学将城市名称替换为更宏大的“中国”二字,名为“中国邮电大学”。相似的还有,正规大学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而虚假大学为“中国经济贸易大学”。

还有些虚假大学直接在“学院”和“大学”上做文章,如华北科技学院是真学校,而“华北科技大学”是假学校;华北理工大学是真学校,而“华北理工学院”是假学校。

【真假学校名称对照】

雷区2:经贸院校常被山寨

正规院校中有不少是被仿冒的“重点对象”,尤其是校名中带有经贸或是财经的。比如“北京财经”、“四川财经”等虚假大学,仿冒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

医科院校被傍的也挺多,比如借“同济”之名的医科假学校到处招摇撞骗。其实我国早已没有名字叫“同济”的医药类高校,只有一个华中科技大学的二级学院——同济医学院。

虚假大学恰恰利用的“你知道,但知道得又没有那么清楚”,鱼目混珠。比如,电子科技大,听说过,但这是不是简称、是哪里的电子科技大,很多人不一定清楚,于是就有了“中国电子科技学院”这样的野鸡校名。其实,电子科技大学就叫这个名字,在四川成都。

雷区3:扎堆北京上海

虚假大学大多分布在北京、上海两地,超过四成。北京上海经济发达、高校数量众多、优质高校集中,虚假大学或借此增加自己的可信度。

财经管理类专业、工程技术类专业一直都是这些年的热门专业。哪里有热品,哪里就有盗版,对392所虚假大学进行聚类分析,我们发现,虚假大学中理工、财经类也是最多的,分别占44%和36%,各种听起来很高端,实际是假冒的工程学院、财经学院层出不穷。

【虚假大学院校类型占比】

仿冒综合类大学的虚假大学相对较少,仅占一成,或是因为正规综合类大学名称要么为“地区/地名+大学”这种简洁模式,如浙江大学、武汉大学,要么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这种具有特殊含义的特色校名,很难仿冒得像模像样。

雷区4:搞跨界混搭

上文提及理工、财经类院校是虚假大学的最爱,但这些假学校的名称远不止“xx工程学院”、“xx财经学院”这么简单。我们对所有虚假大学的校名进行了词频统计发现,不同于正规院校校名的简洁明了,假学校校名爱加“料”——偏爱堆砌各种高级关键词。

“科技”“管理”“经济”“工程”“信息”“贸易”等是假学校校名高频词,超过一半以上的虚假大学的校名中包含两个及以上的这类关键词,如“中外经贸管理学院”、“上海经济技术学院”、“首都经济贸易管理学院”;甚至有不少学校的校名就是这些词汇的随机排列组合:“北京经济贸易大学”、“首都财经贸易大学”、“广东科技贸易学院”……

【虚假大学名称中的高频词】

虽然有不少正规院校校名中也会带有“科技”、“管理”这类词汇,但是比起虚假大学的各种词汇堆砌、跨界混搭,正规院校的校名要干净清爽得多。

为了显示自己的高级和正规,虚假大学在设计校名上显然用力过猛。我们归纳了关键词混搭的三种经典案例:

“科技”跨界,就连师范院校也可以“科技感”满满;“管理”万物,“财贸”可以管理,“科贸”也可以管理;“国际”冠名,实际上我国普通高校中,除了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的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只有教育部主管的国际关系学院,这一所非民办本科院校校名中带有“国际”二字。


附虚假大学名单

这些学校千万别报!

特别说明:

2020年以前

“广州理工学院”为虚假大学

日前

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教育部批准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天河学院

转设并更名为广州理工学院

现存名为广州理工学院的正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