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贵州 | 热播剧外聊聊历史中的丁宝桢
最近,电视剧《丁宝桢》热播。那么,丁宝桢是谁?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丁宝桢是清代的一位名臣。他不仅取得了惊世的政绩,而且还开创了中华料理的一个支系“宫保”,代表作即是大名鼎鼎的宫保鸡丁。
丁宝桢,贵州平远州(今织金)牛场人。他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他在山东做了十年巡抚,又在四川任了十年总督,于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在成都逝世。
丁宝桢在山东时,为民造福的业绩很多。他时刻关怀民间疾苦,把治理黄河水害作为“政事第一要务”。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侯家林决口,人民叫苦不迭。这本是河官的事,而丁宝桢自告奋勇,奏请主持治河工程。下令各级官员“倘敢阳奉阴违有心贻误,一经验实,即将该官员正法”。丁宝桢雷厉风行,工程于次年春即告竣工。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秋,黄河在直隶开州石庄户决堤,口宽3里许,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数州县悉数被淹没。灾情十倍于侯家林,而五省河官束手无策,互为推诿。时值丁宝桢请假回家(即回贵州)修墓,闻讯于千里之外,即赶回山东。不忍民生沉沦、运道废弃,毅然担起河道工程之事。亲往石庄户踏勘,昼夜抢修,在东明谢家庄至东平十里堡筑堤250余里,将河水引归旧道名曰“障东”。大堤终于在次年暮春合拢,事半功倍,人民感激不尽。
在四川总督任上,丁宝桢做了一桩利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即是实行“盐政改革”。盐是清代四川经济的重要命脉,是财政收入的大宗。但在此之前,由于体制僵化、官员腐败、走私猖獗,盐业一落千丈,致使财源枯竭,滇黔食盐困难。
丁宝桢到任后大力推行盐政改革,将“官运官销”改为“官运商销”,在盐场设立厂局,在销售口岸设立岸局,将盐引发给商人经销。为使川盐运销畅通,首先废除沿途关卡的苛捐杂税,一律并入盐税统一征收。严惩贪官污吏,将中饱私囊的四川盐茶道蔡逢年撤职查办,一扫官场积弊。又大力打击盗贩私盐的奸商和走私集团,将横行长江的大股私枭“江大烟杆”“谭二疯子”等人斩首示众。此事激起四川地方势力的反对,官僚与奸商勾结,争相弹劾,称丁宝桢的改革“利少弊多”“盐务出纳不实”,朝廷几次将他降职留用,而丁宝桢冒着巨大风险坚持改革。几年后,川盐勃然大兴,每年行销24000引,财税骤增。他设立川盐入黔四大口岸,即水岸(四川叙永)、仁岸(贵州仁怀)、綦岸(重庆綦江)和涪岸(重庆涪陵),使贵州人民吃盐不再难。丁宝桢不失为“同(治)光(绪)年间”的中兴名臣。
声音贵州 讲述贵州声音
贵州广播电视台三农事业部声音工作室出品